靠 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而且影响因子(IF)有明确标准,双一流高校要求 IF≥5,普通本科院校也得≥3,有些学科还要求 “至少一篇顶刊论文”。
理学院的李娜教授,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为了发一篇 IF=6 的 SCI 论文,她和团队在实验室泡了整整两年。实验初期,合成的纳米颗粒总是达不到预期尺寸,她带着研究生反复调整温度、压力参数,光是失败的样品就装了十几个箱子。好不容易做出合格样品,数据分析又出了问题,她专程去上海交大找专家请教,来回跑了四趟,才解决技术难题。论文写好后,投给国际期刊《纳米快报》,又经历了三轮审稿,评委提出了 23 条修改意见,她逐条修改,光回复信就写了 5000 多字。“收到录用通知那天,我在实验室哭了,不是因为高兴,是觉得太委屈了,这两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李娜说。
更让教授们头疼的,是 “学术影响力的隐形要求”。评正高不只是看成果数量,还要看同行认可度 —— 比如是否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是否主持学术会议、是否有国外高校访学经历,甚至是否有横向课题(企业合作项目)的转化成果。这些要求,对缺乏资源的普通教授来说,如同 “空中楼阁”。
商学院的王浩教授,教学口碑极好,还主持过一项中国国家社科课题,发表了 3 篇 SSCI 论文,可连续两次评正高都没通过。评审反馈说 “学术影响力不足”—— 他没主持过全国性学术会议,也没海外访学经历。为了弥补短板,王浩主动联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申请访学名额,光推荐信就写了 8 封,还自费承担了 10 万元生活费。访学期间,他既要听课、参加学术研讨,还要远程指导国内研究生,每天只睡 4 个小时。回国后,他又牵头举办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论坛”,拉赞助、邀请专家、安排议程,忙得脚不沾地。“为了评正高,我把家里的积蓄都快花光了,还欠了朋友不少人情。” 王浩无奈地说。
最让教授们寒心的,是 “资源倾斜下的公平缺失”。大学里的院领导、校领导,往往手握更多资源 —— 更容易拿到国家级课题的 “推荐名额”,发表论文能通过 “学术人脉” 走捷径,甚至能以 “项目指导者” 的名义挂名核心成果,挤占普通教授的名额。
某医学院的副院长赵刚,去年申报正高时,材料里写着 “主持过自科课题 1 项、发表 SCI 论文 5 篇(IF 总和 28)”,可医学院的教授们都知道,赵刚每天忙着开会、接待、跑行政,很少进实验室。有年轻教授透露:“他的国自科课题,其实是下面的副教授牵头做的,他就挂了个主持人的名;论文也是研究生写好后,他加上通讯作者的名字。去年他的课时量才 20 学时,连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却凭着‘领导身份’通过了初评。” 虽然最后因 “学术成果真实性存疑” 被举报,评审资格被取消,但这样的案例,还是让普通教授们倍感无力。
周明教授今年又提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