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赵教授申报的 “乡村振兴文化研究”,匿名评审时只拿到 “合格”,最后却以 “补充材料后优秀” 获批,资助经费还从 10 万涨到 25 万。
背后的门道的很简单:赵教授找了自己的导师 —— 某省社科联原副**,通过导师联系上 3 名评审专家。其中两人收了 5000 元的购物卡,另一人赴了场 1.2 万元的 “学术交流宴”。作为回报,赵教授还承诺结题后给导师 5 万元 “咨询费”,可这位导师压根没参与过项目。最后事情败露,赵教授 5 年不能申报项目,评审专家被取消资格,导师也受了党内警告 —— 一场靠 “人情” 搭建的评审链条,最终让所有人都栽了跟头。
就连高校内部的评奖也藏着猫腻。2023 年,某市属高校的孙教授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报告评上 “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能拿 10 万奖金,还能给职称加分),提前给 5 名评审专家里的 3 人塞了 1-2 万元的红包,还发微信 “请多关照”。可他的报告漏洞百出:引用 2018 年的数据却说反映 2022 年现状,还故意忽略了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初评时只排第 8 名。结果 3 名收了钱的专家 “力排众议”,硬是把他抬到了第 2 名。最后学校不仅撤销了奖项、追回奖金,还把孙教授从教授降为副教授 —— 靠红包堆出来的 “优秀”,终究是一戳就破的泡沫。
3. 经费里的 “乾坤大挪移”:科研钱变 “私房钱”
比起成果造假,科研经费的 “猫腻” 更隐蔽,也更贪婪。2024 年,某理工科高校的刘教授,在做一个 80 万元的人工智能横向项目时,把经费当成了 “自家钱包”:3 个月里报销了 5 台单价 1.5 万元的笔记本电脑,可实际上只买了 1 台,其余 4 台的发票是找代开的,钱最终进了他亲属的数码店;他还虚报了 8.6 万元差旅费,10 次 “单人短途出差” 里,6 次是伪造的 —— 酒店入住记录跟他的手机定位完全对不上。更离谱的是,他把妻子、子女都列为 “项目辅助人员”,每月虚报 1.2 万元劳务费,半年就套走 7.2 万元。
纸终究包不住火,财务处发现异常后移交审计,刘教授不仅被追回 23.2 万元,还被开除党籍、解聘,记入全国科研诚信档案。可这事也暴露了一个漏洞:企业只关心项目成果,不管经费怎么花;财务处不懂人工智能,没法判断 “买 5 台电脑是不是真需要”—— 监管的空白,让刘教授钻了大空子。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