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之计在于晨,朝政乃军国大事,不可缺也,然今日失朝者多达百人,此风不可长,此法不可立,凡今日失朝者,无论是谁,无论文武,皆夺俸三月,以儆效尤!”
站在文官前列的张居正,笑眯眯的说了一句“然”
。
明朝的皇帝懒,官员也懒,尤其是那些勋贵,更懒。
也是,大清早五点多就要起床上班,还是在室外,夏天还能好些,这大冷寒天里,稍不注意就要生病,在明朝,疾病,危险性很高。
这些勋贵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只要自己坚定不移的站在皇帝这边,不惹事就行了。
守着祖宗的荣光,就能吃一辈子,至于早朝,哪里有睡大觉香?
“咳咳,咳咳!”
万历刚刚说完话,耳边传来了阵阵咳嗽声。
这咳嗽声接连不断,从未消失。
万历循声看去,原来是兵部尚书谭纶。
谭纶是个有本事的人,虽然是个文人,但带兵打仗的能力不容小觑,据说他武力高深,能舞动八十斤的大刀。
此人与戚继光有着“谭、戚”
之称,战功赫赫。
嘉靖三十六年,谭纶在台州率领乡勇与倭寇交战,斩获众多,次年,再次与倭寇战于台州,三战三捷。
嘉靖四十二年,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任蓟辽总督,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辽东防务。
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记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
。
可惜岁月不饶人,当年骁勇善战的谭纶,今日却不敌寒风。
“谭纶今年应该五十三岁,按照历史来看的话,他还能再活五年,要是能再多活几年,对大明好处很多啊,这大冷寒天里,这么吹冷风可不行啊!”
万历起了恻隐之心。
“陛下,臣有本启奏!”
胡思乱想之际,一道明亮的声音响起。
万历回过神来,见一青袍御史站在道中,手持笏板,声音清亮。
“准!”
万历说道。
“陛下,自正德以来,早朝日渐废弃,文恬武嬉之景络绎不绝,朝政大事,岂能因几人而懈怠?若是不能规矩朝政,恐效仿者良多,致使朝政败坏!”
这御史说道。
这御史说的很多,要是不规矩朝政,以后效仿的人多了,那可不行。
万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觉得这人说的没错,说的很对。
就在万历准备同意御史的说法时,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他看了一眼站在文官前列的张居正,只见他眼睛微闭,笔直如松,似乎没有听到这个御史说的这些话。
万历稍作思考,看着张居正说道:“张师傅,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居正缓缓睁开眼睛,手中的笏板举起,向万历行了一礼,说道:“禀陛下,臣以为,懈怠者非朝政,天下衙门,十有八九便是如此,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懈怠者数不胜数。
嘉靖俺答寇边、西南土司叛乱、东南倭寇入侵,皆是如此。”
说到这里,张居正的眼睛中射出一道精光,声音也变得高亢,“臣以为,当下重典!”
万历身子微微一震,终于明白了过来。
或许,这才是张居正的真正想法。
“那张师傅有什么办法吗?”
万历问道。
张居正仍举着笏板,如刀一般的目光扫过身后的众官员,旋即面朝万历说了起来:“京查与大计已不可用,吏治败坏,乃是朝廷之灾祸,为今之计,当下重典,整顿吏治,规矩朝政。
臣建言,当施考成法!”
“考成法”
这三个大字在万历的脑海中炸响,张居正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
在与司礼监的交锋之中占据上风之后,便迫不及待的把手伸到了文武百官身上。
历史上的张居正之所以能够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变法,“考成法”
有相当大的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