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变得沉重。没有人说话。
林晚走到全息投影前,调出三次失败实验的关键节点。三条脉冲曲线并列呈现,看似毫无关联,但她发现每次中断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系统负荷并未骤增,反而出现了短暂的“空载”状态,就像电流突然消失了一样。
“它不是在对抗我们。”她缓缓开口,“是在绕开。就像水流遇到石头,不撞上去,而是从旁边流走。”
科研组组长皱眉:“可它是怎么知道我们要做什么的?我们连自己都没完全确定方案。”
林晚闭了闭眼。她再次集中精神,凝视对方双眼,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一瞬间,她看到了科研组组长脑海中的思维轨迹:混乱、警惕、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而在最深处,几个关键词正在浮现——“非物理介入”“意识级干扰”“似有目的性回避”。
她收回目光,心跳微沉。
这不是单纯的防御机制。那个力量,似乎能感知意图本身,甚至能在决策形成之前就做出反应。
“不能再用常规方式测试了。”她说,“它读得懂我们的逻辑路径。每一次建模、每一次发射,都在给它提供更多信息。”
“那怎么办?什么都不做?”
“换个思路。”她转身面对投影,“我们不模拟它,而是制造混乱。不用精确参数,随机组合信号频率,打乱时间节奏,让它无法预测下一步动作。”
科研组组长迟疑:“那样的话,我们自己也无法分析结果。”
“我不需要分析。”林晚说,“我只要看它会不会出现破绽。哪怕只有一毫秒的数据异常,也能成为突破口。”
技术人员开始调整程序,准备第四次实验。林晚站在控制台边缘,目光落在屏幕上那串无法解析的脉冲序列上。它们不像机器生成,也不像自然现象,倒像是某种……有意识的呼吸。
苏悦的消息在这时传来:“保洁员今天没来上班,门禁系统显示他的卡最后一次使用是在凌晨一点十八分,地点是b-7区域东侧检修梯。”
林晚没有回复。她看着科研组重新编写的随机信号模块,心中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系统启动倒计时响起。
十、九、八……
灯光稳定,仪器归零。
三、二、一。
信号释放。
起初一切正常。随机波形在虚拟信道中扩散,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监测图谱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波动。
到了第十四秒,异常出现了。
所有接收端同时捕捉到一段极短的回应信号,持续时间不足0.1秒,频率超出检测范围上限。更奇怪的是,这段信号并非来自外部,而是从系统内部自动生成,仿佛原本就藏在代码深处。
林晚立刻叫停实验。
技术人员快速提取那段数据,试图解码。但当他们将波形展开时,发现它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一个不断旋转的立方体,每转一圈,角度都略微偏移,最终回到起点。
“这不是信息。”科研组组长声音低了下来,“这是标记。它在告诉我们,它知道我们在哪儿,也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林晚盯着那个旋转的图形,指尖轻轻敲击桌面。
她忽然想起第一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时的感觉——不是读取文字,而是直接感知情绪和意图。也许这个力量,也在用同样的方式“看”着他们。
不是通过设备,不是通过信号。
而是通过人的念头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