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主控大厅,她召集市场团队骨干开会。会议只持续了十分钟。
“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谣言。”她说,“是认知入侵。那些言论不是被人制造出来的,而是被‘种’进去的。我们的应对方式必须改变。”
“怎么改?”
“不辟谣。”林晚说,“我们不跟着他们的节奏走。现在要做的是重建判断基准——用可验证的事实链,把公众的认知拉回现实轨道。”
她批准发布一组脱敏后的市场运行摘要,包含交易量、价格浮动区间和第三方审计结果。同时决定启用备用信源机制,暂停对外新闻推送,改为内部闭环验证。
“另外。”她看向苏悦,“你准备一段非公开视频,讲你加入联盟以来的经历,重点是你亲眼见证的数据变化和决策过程。不要煽情,只要事实。”
苏悦点头:“什么时候发布?”
“等需要的时候。”林晚说,“不是为了说服所有人,而是为了让还能思考的人,手里有东西可以依靠。”
命令下达后,大厅陷入短暂安静。技术人员各自返回岗位,监控界面不断刷新。林晚坐回中央席位,目光停留在舆情图谱上。红色预警点仍在缓慢扩散,但新增速度已经减缓。
她的手指轻敲扶手,节奏稳定。
就在这时,加密通讯灯亮起。她接通,耳机传来一声短促提示音。
“b-7区域东侧检修梯附近温差异常,持续上升零点六度,已超出环境自调节范围。”
她没有动。
“调无人巡检球。”她低声说,“远程勘察,不要触发警报。”
指令发出后,她依旧坐着,视线未离屏幕。图谱上的波动忽然出现一次微小塌陷,像是某个节点瞬间失活,又迅速恢复。
她注意到,在那片区域,原本密集的匿名账号发言量减少了百分之四十。不是停止,是减少。
仿佛对方也知道,被盯上了。
她伸手按下另一个键,连接监察后台,将最新一轮舆情样本打包发送至隔离分析区。同时在日志备注栏写下一行字:**信号可通过潜意识载体传播,建议切断非必要公共接口。**
苏悦从后方走来,低声问:“接下来怎么办?”
林晚看着屏幕上缓缓移动的巡检球画面,走廊空无一人,地面平整,墙壁干净。
“等。”她说,“看它会不会露出痕迹。”
巡检球继续前行,镜头平稳推进。距离检修梯还有五米时,摄像头表面突然蒙上一层薄雾,图像开始扭曲。技术员快速切换备用频段,画面恢复清晰。
就在那一瞬,林晚看清了梯口边缘的地砖——有一道极细的划痕,呈弧形,像是被什么物体轻轻拖过。
她正要开口,监控台另一侧响起警报声。
一条新信息冲破防火墙,出现在主屏右下角的小窗口:
“你不该让苏悦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