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导出,“这是他们第三次用同样的节奏发起干扰,每次间隔两小时零七分钟。这不是随机攻击,是计时器。”
通话结束,她转身走向隔离审讯区。周培安被转移到高级羁押室,双手铐在桌下固定环中,神情疲惫但清醒。
“你说你只是按邮件指令做事。”林晚站在玻璃前,“那封邮件的服务器地址跳转了多少层?”
“我不知道具体数字。”他摇头,“但我注意到一件事——每次登录邮箱,页面加载时会出现短暂的蓝屏闪烁,像是某种认证过程。”
“多久?”
“不到一秒。但我连续三次都看到了,位置在屏幕左上角。”
林晚记下这个细节。普通暗网邮箱不会出现固定位置的视觉异常,那更像是一种生物识别反馈——比如视网膜扫描完成后给出的确认提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指令并非完全匿名下发,而是通过特定生理特征验证接收者身份。他们筛选执行者,就像筛选机器零件。
她回到指挥中心时,科研团队刚完成陈远的脑波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两个晚上,他在凌晨一点至一点二十分之间,多次接收到频率为17.3hz的低频脉冲信号,持续时间平均48秒。这种波段不属于任何已知通信标准,但在实验室环境中曾被用于诱发浅层意识同步。
“他被人远程‘写入’了指令。”科研组长低声说,“可能通过空调通风口的微型发射装置,或者某个伪装成办公设备的信号源。”
林晚看着名单上那一长串待排查设备编号,忽然问:“他今天来的时候,戴的是哪款耳机?”
“骨传导式,公司统一配发的型号。”
“全部回收。”她下令,“从今天起,所有进入指挥区的电子设备必须经过电磁屏蔽检测。另外,通知净网行动组,启动第一阶段心理筛查,优先检查近期有异常睡眠记录的成员。”
话音落下,主屏突然跳出一条新警报。
市场舆情监测系统捕捉到一个匿名帖,发布于十分钟前,标题是《某地下组织正在策划非法突袭》,文中模糊提及“港口废弃设施”“夜间行动”“高科技装备”等关键词。虽然没有点名,但时间线和地点描述与联盟计划高度吻合。
林晚盯着那行文字,手指缓缓收紧。
他们不是偶然发现的。
他们是故意放出来的。
目的不是阻止行动,而是逼联盟自乱阵脚——要么提前出击暴露底牌,要么内部清查引发猜忌。
她站起身,走到大厅中央。
“所有人听好。”她的声音穿过寂静的空间,“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比预想严重。敌人不仅有能力渗透系统,还能操控人的意识。但我们也有他们的破绽——他们太急了。”
她环视众人:“他们本可以继续隐藏,但他们选择了反扑。说明b-7的情报触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我们没错,错的是他们以为我们不敢追。”
她打开通讯面板,输入一串指令。
“从现在起,所有对外行动暂停。封锁b-7周边监控节点,但不再主动接近。我要让他们相信,我们退了。”
然后她低声补充:“实际上,我们要换一种方式进去。”
她说完,走向自己的工作站,调出一份加密文件。那是尚未测试完成的反制程序原型,基于行为指纹库构建的逆向追踪逻辑。只要对方再次发动攻击,系统就能顺着协议特征反向定位源头。
前提是,他们还得再出手一次。
而她知道,他们一定会。
因为这场博弈里,先沉不住气的,从来都不是她。
她将程序载入待命队列,指尖停留在启动键上方。
窗外天色渐亮,第一缕光线照在她的侧脸上,映出一道清晰的轮廓。
她眨了下眼,目光重新落回屏幕。
那里,一个新的连接请求刚刚浮现,来自一个从未登记过的内网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