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几秒钟后,科研组长第一个点击打开。接着是苏悦,再然后是其他岗位上的成员,一个个终端亮起阅读界面。
林晚没有催促,也没有补充说明。她只是站着,看着每个人的表情变化。
有人皱眉,有人迅速调取原始日志进行交叉验证,有人直接拨通同事的通讯请求讨论细节。沉默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低语和快速敲击键盘的声音。
林晚再次凝视科研组长的眼睛,第三次启用“心灵洞察之镜”。
这一次,他的情绪变了。无力感仍在,但已被一种新的决心覆盖——他不再问“我们能不能赢”,而是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他心里甚至已经开始构思一个新的防御模型,基于刚刚发现的日志异常模式。
林晚移开视线,转向苏悦。
“你觉得呢?”她问。
苏悦盯着平板,手指划过那份文件的最后一行签名比对结果。她的肩膀不再紧绷,呼吸也恢复了节奏。
“如果这是真的,”她说,“那我们就不能只做回应者。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每一次攻击,都会成为我们的突破口。”
林晚点头。
“所以我准备调整策略。”她提高声音,让整个区域都能听见,“从今天起,所有技术防御不再以‘阻断’为目标,而是以‘追踪’为核心。每一次攻击尝试,都必须留下痕迹。我们要让他们的每一步反扑,都变成我们追查源头的线索。”
“舆情方面,”她看向苏悦,“不再局限于澄清和反驳。我要你组织一支专项小组,专门梳理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路径。找到它们的源头模式,然后反过来构建反向叙事链。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引导。”
苏悦握紧平板,眼神重新聚焦:“我马上安排。”
林晚最后看向科研组长。
“你们的任务最重。”她说,“接下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复杂的攻击形态。但我需要你们记住一点——你们不是在孤军奋战。每一行代码背后,都有人在支持你们。包括我。”
科研组长抬起头,终于开口:“我们会重新设计沙箱逻辑,加入行为诱捕机制。只要他们再侵入,就能锁定至少两个跳板Ip。”
林晚轻轻颔首。
指挥中心内的气氛明显不同了。不再是那种压抑的静止,而是一种紧绷却有序的运转前兆。有人开始整理任务清单,有人呼叫协作岗位准备对接,三维投影台上新的作战图正在生成。
林晚仍站在原地,没有宣布散会,也没有下达具体分工。她只是静静地看着这支队伍重新凝聚的过程。
苏悦走到她身边,低声说:“刚才那段视频……你什么时候剪的?”
“昨晚。”林晚答,“在我发现那个访问记录之后。”
苏悦沉默了一瞬,“你早就知道我们会动摇。”
“我知道人总会累。”林晚声音很轻,“但我也知道,只要还记得为什么出发,就还能走很远。”
她抬起手,准备调出下一个指令界面。指尖刚触到控制面板,主屏右下角突然弹出一条警报提示——
境外Ip集群再次尝试连接内部测试端口,协议伪装成城市交通调度信号,已触发初级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