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盯着时间轴,“像是在同步录音。”
“不是录音。”林晚轻声说,“是校准。他们在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她再次凝视科研组长的眼睛,悄然启动能力。这一次,她看到他在思考一种可能性:这些设备并未被入侵,而是被“说服”了。某种伪装成合法请求的指令,让它们自愿参与数据采集。
她收回目光,耳膜开始发胀。这是使用次数临近极限的征兆。但她还是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权限日志。
“查一下这些设备最后一次固件更新时间。”
技术人员操作片刻,报出结果:“全部在过去四十天内完成远程升级。来源是同一个认证服务器,属于我们合作的技术供应商。”
空气骤然凝滞。
苏悦不知何时走进了实验室,听到这句话后立刻问:“能确认是原厂推送吗?”
“正在核验签名。”技术员手指飞快敲击,“但……有一部分更新包缺少完整溯源链。”
林晚闭了闭眼。她想起前世赵铭惯用的手段——从供应链切入,层层渗透。表面合规的操作背后,埋着无法察觉的后门。
“他们不是从外面打进来。”她说,“是从里面长出来的。”
科研组长脸色变了:“你是说,对方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技术生态环节?”
“不一定是有意的。”林晚睁开眼,“更可能是被利用。有人借用了正常的维护流程,混入了不该存在的东西。”
她转向主屏,指着那五个设备的位置分布:“这不是随机选择。它们构成了一条信息传递链,从会议室外围延伸到外部公共网络。每一次我们开会,哪怕只说一句‘准备启动预案’,都可能被这段链条捕捉、压缩、传输出去。”
“那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人下意识环顾四周。
“已经换了加密信道。”林晚说,“但从现在起,所有涉及‘暗潮’的讨论,必须脱离电子设备进行。纸质记录,面对面传达,会后立即销毁。”
科研组长点头,随即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推测成立,对方掌握的是我们的决策节奏,而不是具体情报。那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不是让我们自己打乱阵脚?”
林晚沉默片刻,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反制陷阱**。
“他们会继续试探。”她说,“等我们因为害怕泄密而停止协作,因为猜疑而中断流程,甚至因为过度防御而暴露更多漏洞——那一刻,才是真正攻击的开始。”
实验室陷入长久安静。每个人都意识到,敌人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里。
最终报告在两小时后成型。林晚亲自命名——《影子推演》。她在附录中加入一段非技术性判断:“敌方当前无攻击意图,仅有观测行为。其核心策略为诱导我方自我干扰。建议短期内维持原有运作节奏,同时以虚假决策流注入系统,制造误导性样本。”
她签完字,指尖微微发颤。这是今天第三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头痛已经开始蔓延至太阳穴。但她没有停下,而是将报告副本上传至安全存储,并设置三级访问权限。
苏悦走过来,递来一杯温水。“你还撑得住吗?”
林晚接过杯子,没喝。她看着屏幕上那份刚刚归档的文件,轻声说:“他们以为我们在找他们。其实我们在学怎么不被看透。”
科研组长走过来,低声汇报:“模拟测试已经开始。我们试着用假会议记录喂给系统,看看那些设备会不会再次激活。”
“会的。”林晚说,“而且很快。”
她站起身,准备离开科研区。脚步刚动,主屏忽然跳出一条提醒——
行政楼东侧走廊,一部备用监控摄像头自动重启,运行日志显示接收到一次来自内部管理终端的调试指令。
指令发出时间:十秒前。
林晚停下。
她盯着那条记录,手指慢慢握紧了水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