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
他在害怕,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失败带来的后果。
林晚轻轻把手搭在桌沿,声音不高:“你在试着让系统变得完美,对吗?”
那人愣了一下,没说话。
“但我们现在不需要完美。”她说,“我们需要的是能用。哪怕只能拦住百分之六十的攻击,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他抬起头,眼神有些动摇。
“放弃重建完整信号。”林晚说,“专注抓特征片段。哪怕只有一个波峰形状、一段时序间隔,只要稳定出现,就记下来。我们要的不是镜子,是警报器。”
年轻人怔了几秒,忽然转身重新打开架构图,开始删减冗余模块。
林晚退到一旁,靠墙站着。太阳穴又开始胀,像是有股热流在颅内缓慢涌动。今天的能力已经用过三次,刚才那一眼是强行突破极限。她闭了闭眼,呼吸放慢,等那阵晕眩过去。
两小时后,新方案上线。
团队将攻击样本拆解成十六个基础特征点,构建出初步的指纹库。系统不再试图解析全貌,而是快速扫描输入流中的关键标记,一旦匹配成功,立即启动边缘隔离。
第一次测试,延迟2.3秒,拦截失败。
第二次,他们启用了备用计算节点并行处理,延迟降至1.1秒,仍未能完全阻断。
第三次前,林晚走进控制室,在科研组负责人耳边说:“启用边缘计算模块,牺牲部分精度,优先保证响应速度。”
对方犹豫了一瞬:“万一造成误杀呢?”
“现在的代价是系统瘫痪。”林晚盯着屏幕,“我们没得选。”
指令下达。
虚拟攻击流再次注入。
控制台上的进度条飞速推进,防御系统在0.8秒时首次捕捉到特征匹配,0.9秒完成验证,1.0秒执行隔离。
攻击流被截断。
绿色提示灯亮起:【防御成功】。
整个实验室安静了两秒。
随后,有人拍了下桌子,另一个笑出声,接着掌声陆续响起,不算热烈,却带着压抑已久的释放。
科研组负责人看着屏幕,嘴角微微松动:“真的……挡住了。”
林晚站在人群外,望着那行成功的提示,终于轻轻吐出一口气。
她拿起打印出来的测试报告,纸张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数据栏里写着:响应时间0.6秒,误判率12%,特征匹配准确率83%。
不算完美,但足以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她走出实验室,回到指挥大厅与科研区之间的廊桥。苏悦已经在等她,手里拿着一份新的舆情汇总。
“外面的声音还在涨。”苏悦递过平板,“但他们开始集中攻击你个人了。新词条冲上了热搜前三。”
林晚扫了一眼标题,没说什么,把报告递给她:“把这个交给市场团队。让他们准备一份技术说明稿,不用发,先备着。”
“你要反击了?”
“还不。”林晚望向大屏,科研组已经开始部署第二轮优化,“这只是第一步。他们以为技术攻击能拖垮我们,现在该让他们知道,每一次出手,都在帮我们完善盾牌。”
苏悦低头看着手中的报告,忽然问:“如果他们换方式呢?比如下次不用数据流,改用物理层渗透?”
林晚沉默几秒,转身走向通讯终端。
“那就再建一层盾。”她说,按下拨号键,“叫下一组值班人员提前到岗。另外,把Id-8921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戳提取出来,我要查它经过的中转节点。”
她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两下,像是在等待什么。
苏悦正要开口,林晚忽然抬手示意安静。
大屏右下角,一条新警报刚刚弹出——
**检测到异常心跳包信号,来源Ip经伪装,初步判定为新型探测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