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设备使用情况?”
“不行。”林晚会意,“他们既然能设计出随时间生成的动态Ip,必然会对物理层做伪装。任何主动探测都可能触发反制机制。”
她重新放大三维建模图,重点标注地下车库、通风系统和电力接入点。整栋建筑像一颗埋在地下的种子,表面沉寂,内里却在运转。
“我们现在知道他在哪里。”她说,“也知道他多久出来一次。”
“可我们还是不能靠近。”苏悦皱眉,“外围没有任何公开入口,无人机靠近就会失联。”
林晚盯着那条刚刚稳定的移动轨迹,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目标车辆进出地下层,都会提前两分钟收到一道加密验证信号,来自一个未登记的本地基站。
她立即调取该基站的历史通信记录,发现它只在特定时间段激活,每次持续不超过十分钟,且信号强度刚好覆盖整栋建筑半径三百米范围。
“这不是通信基站。”她低声说,“是身份确认装置。只有持有特定密钥的设备才能触发通行许可。”
“也就是说,”苏悦反应过来,“他们不是靠门禁卡或指纹,而是靠这个信号来判断谁可以接近?”
林晚点头。“这是一种隐形边界。不在系统内的人,就算走到门口也不会被放行。”
她转而查看纳米标记传回的数据流。目标人物仍在四楼停留,但外套背部的微粒浓度正在缓慢下降。
“微粒在脱落。”她眯起眼,“材料稳定性不够,预计有效追踪时间不超过四小时。”
“需要补标吗?”
“暂时不动。”林晚思索片刻,“现在暴露任何异常,都可能导致他们更换路线或终止会议。我们要让他们觉得一切正常。”
她切换到全局地图,将智利节点、私人航班路线、地下建筑位置连成一线。这条线穿过南美、加勒比、地中海,最终指向东欧某国边境地带。
“这不是一次行动。”她说,“是一个网络。他们在不同区域轮流召开会议,每次由不同节点发起信号,形成轮转机制。”
苏悦翻到最后一页笔记,“如果下次会议地点发生变化,我们还能及时反应吗?”
“能。”林晚调出时间模型,“只要资金注入和Ip激活保持现有节奏,我们就有至少六小时预警窗口。现在的问题不是追不上,而是如何在不惊动他们的前提下,延长追踪时间。”
她拿起笔,在建模图边缘写下一行字:**提升微粒附着时长,优化低频信号穿透力**。
“交给科研组,优先处理。”
苏悦接过图纸准备离开,又停下脚步。“外勤组问,是否允许他们在目标车辆底盘加装物理追踪器?”
林晚沉默几秒。“等会议结束再说。现在任何接触都有风险。”
“明白了。”
指挥室内只剩她一人时,林晚靠向椅背,闭眼缓释神经压力。疼痛依旧存在,但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她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主屏上,那条移动轨迹仍然稳定。目标人物尚未离开会议室,而纳米标记的信号强度显示,已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微粒脱离附着。
林晚睁开眼,手指划过屏幕,将最新数据打包上传至加密档案库,命名为“Z-01追踪实录”。
她正准备调出下一阶段预案,耳麦突然传来急促提示音。
“标记信号出现波动。”技术员报告,“目标人物正在更换衣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