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只听;赞助一次小型论坛,金额不用大,态度要诚恳。让人觉得你们是来合作的,不是来查账的。”
小组沉默了几秒,随后领队点头。“明白,我们重新准备话术。”
第二天下午,林晚收到第一条实地反馈。
“我们参加了下午的产业交流会。”视频里的成员穿着当地常见的商务休闲装,“按照建议,没主动提问,只是和其他参会者闲聊。后来有个人主动提到,那几家公司的技术团队其实很少露面,所有发布都是总部统一安排。”
林晚眼神一动。“他怎么说的?原话还记得吗?”
“他说,‘这些人像影子,产品出来了,但他们自己从未出现’。”
她记下这句话,随即发现不对劲。刚才通话中,背景里有另一个人低声说了句什么,被系统自动转译成文字——“他们不喜欢被追问来源”。
这句话本该是中文,但翻译结果显示的是逐字直译,语序僵硬。她立刻意识到:语言转换存在偏差。某些关键词在当地语境中有特殊含义,机器无法准确还原。
她马上联系苏悦。“让技术组立刻更新翻译模块,加入本地商业术语库。特别是‘来源’‘归属’‘责任方’这类词,必须标注文化语境差异。”
晚上八点,小组再次连线。
“今天我们试着用新话术接触了昨天那位参会者。”成员语气比之前轻松了些,“请他喝了杯茶,聊了半小时。他松口说,这几家公司虽然注册地不同,但实际运营都由一个‘协调办公室’统管,具体位置没人清楚,但听说每次决策前都会举行闭门会议。”
林晚迅速记录。“有没有提会议形式?线上还是线下?”
“他说是线下,而且必须本人到场。迟到五分钟就会被取消资格。”
这是一条新线索。她正要追问,画面突然晃了一下,对方声音变得模糊。
“信号干扰?”苏悦凑过来查看。
林晚摇头。“更像是本地网络主动限流。他们可能对高频数据传输有监控机制。”
她立即下令:“从现在起,所有汇报压缩到三分钟以内,文字为主,减少视频使用。另外,每天只固定时间联络一次,避免引起注意。”
挂断前,她最后叮嘱:“继续保持低姿态。下一步,想办法弄清那个‘协调办公室’的运作规则。别急着找人,先摸清规矩。”
屏幕暗下,指挥室陷入短暂安静。
林晚盯着全球图谱,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终端边缘。她知道,真正的障碍才刚刚显现。技术可以破解,流程可以绕行,但文化差异带来的隐形壁垒,往往比任何防火墙都更难穿透。
她调出小组今日活动日志,逐条浏览。其中一条备注引起她的注意:
【尝试预约某企业前员工面谈,对方要求先缴纳“咨询诚意金”五百欧元,称“否则无法启动对话流程”。】
林晚盯着这一行字看了很久。
苏悦走过来,低声问:“要批准吗?这笔钱不在预算内。”
林晚没有立刻回答。她想起前世参与的一个海外项目,也曾遇到类似要求。当时她拒绝支付,认为是变相索贿,结果整个调研彻底停滞。后来才知道,在那个地区,这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初步信任建立方式。
“批。”她说,“但注明是‘非正式信息采集费用’,走备用资金账户。”
苏悦输入指令,回头看了她一眼。“你觉得,他们真的会来见面?”
林晚看着屏幕上的转账确认单缓缓生成。
“会。”她说,“只要我们开始按他们的规则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