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曲线仍在跳动,那条异常响应线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在警报边缘来回试探。林晚没有再看它第二眼,手指一划,将整个模型窗口拖入加密封存区。
“把这个存进离线沙盒。”她把存储盘递给陈远,声音平稳,“只保留基础识别库对外调用,其他全部隔离。”
陈远接过盘,指尖在表面轻轻擦过,确认物理写保护开关已开启。他点头,转身朝科研区走去,脚步沉稳,没有回头。
林晚站在原地,呼吸放慢半拍。刚才那一眼,她用了“心灵洞察之镜”。她看到陈远脑子里反复回放的是昨天夜里那份被逆向解析出的协议片段——不是恐惧,是执拗。他在想怎么把防御模块嵌进最底层系统,哪怕牺牲性能也要守住核心节点。
她转过身,拨通通讯频道:“苏悦,召集市场团队,三十分钟后开舆情会。主题只有一个——我们不是在反击,而是在宣告。”
挂断后,她走向会议室。门刚打开,苏悦已经带着三名成员坐在桌前,终端亮着待机画面。没人说话,但每个人的坐姿都绷得紧。
林晚没坐下,而是走到每人面前,依次对视。
第一人,眼神微闪,脑海里浮现出一组未完成的传播路径图,正担心公众对技术术语无感;
第二人,反复推演某个博主可能的质疑角度,准备了七种回应话术;
第三人,想着如何把联盟过去三年应对突发事故的时间轴做成可视化视频。
她看到了压力,也看到了主动思考的痕迹。
“我们不说‘我们很安全’。”林晚开口,走回主位,“我们说‘我们一直在守护’。”
她调出云都近三十六个月的重大事件记录:地下水网数据泄露、交通调度系统异常、医疗档案短暂脱网……每一次危机解除的背后,都有联盟的介入日志。
“把这些做成系列专题。”她说,“名字就叫‘城市护盾计划’。每一期讲一个真实案例,谁发现的,谁处理的,花了多少时间,挡下了什么后果。不需要美化,只要事实。”
苏悦迅速记下要点,“我们可以找高校联合发布白皮书,用第三方名义增强公信力。”
“可以。”林晚点头,“但重点不是权威背书,是让普通人明白,有些风险他们没看见,是因为有人替他们扛住了。”
“宣传节奏呢?”一名成员问。
“明天上午十点,首发第一期视频。内容是三个月前那次电网波动事件的复盘。当时外界说是设备老化,其实是我们截断了一次远程渗透。”林晚顿了顿,“这次,我们要亲自说出来。”
会议结束前,她补充一句:“别用AI生成画面,所有出镜人员必须真人录制。哪怕是幕后技术人员,也得露脸。真实,比完美更重要。”
回到指挥区,她调出社交平台热点演化模型。数据显示,负面情绪的扩散速度平均比澄清快四小时十七分钟。很多谣言不是靠逻辑取胜,而是靠先入为主。
她下令建立三级响应机制:
一级,监测到关键词异动,立即启动传播路径预判;
二级,确认有组织推流,自动推送预先录制的专家解读短视频;
三级,一旦形成热搜,立刻释放打包好的证据材料,包括原始日志截图、时间戳核验流程、第三方见证记录。
“所有回应包现在就开始准备。”她在任务栏中新增指令,“每类可能的攻击方向,至少备两套应对方案。”
苏悦走过来,低声说:“已经有几家自媒体开始试探性发帖了。标题都是‘某技术组织是否过度干预市政系统?’语气看似中立,实则埋了质疑。”
“正常。”林晚看着监控面板,“他们不会直接骂我们,而是制造讨论空间。等舆论发酵起来,再抛出伪造证据。”
“要不要提前曝光他们的操作手法?”
“不急。”林晚摇头,“我们现在出手太狠,反而显得心虚。让他们先动,我们在明处收网。”
她再次凝视苏悦的眼睛,开启了最后一次“心灵洞察之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