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技术看起来无懈可击,是因为我们一直试图从外部攻破。”她说,“但现在我们知道,它内部有一个必须精确维持的平衡。只要打破这个平衡,它自己就会瓦解。”
有人问:“万一这只是理论模型呢?”
“我已经确认过科研负责人的判断。”林晚平静地说,“这不是猜测,是实证基础上的推论。而且,敌人已经开始警觉——心理系统被试探,说明他们在等我们下一步动作。如果我们继续被动防御,只会被一步步逼入死角。”
另一人犹豫道:“可一旦失败,我们的底牌就暴露了。”
“我们没有退路。”林晚看着众人,“过去三个月,他们让我们怀疑自己的决策,动摇团队的信任。现在,轮到我们让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系统是否可靠了。”
会议室陷入短暂安静。
几秒后,各条线负责人陆续确认执行方案。
林晚关闭会议通道,转入单独指挥模式。她调出研发基地的立体图谱,再次核对西侧实验室的结构布局。空调管道、电缆井、监控盲区……每一个细节都被重新评估。
这时,科研负责人发来最后一份报告:根据现有数据,他们已能模拟出干扰系统在特定负载下的崩溃路径。唯一缺少的,就是真实芯片的响应特征。
林晚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然后按下通讯键。
“行动授权发送。”她说,“目标:西侧实验室主控单元。时间:周二凌晨四点十二分,自检开始前五分三十秒。任务代号‘破频’,即刻生效。”
通讯那头传来一声简短的“收到”。
她放下耳机,目光落在地图上那个被红圈标注的位置。窗外,城市灯火依旧明亮,街道上的车流如常穿梭。没有人知道,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一场无声的对抗正悄然转向。
她的手指轻轻搭在桌沿,指尖微微发凉。
就在这时,终端震动了一下。
是调查队长发来的确认回执,附带一张模糊的热成像图。图像显示,基地西侧在夜间仅有两个固定巡逻点,且每次换岗间隔为十七分钟。
林晚放大图像,看到其中一个空档期正好覆盖计划行动时段。
她正要标记时间节点,主控屏突然跳出一条新提示:
昨夜被切断的心理访问通道,刚刚再次尝试连接,Ip来源经过多重跳转,最终消失在境外节点。
她盯着那行记录,没有动。
三秒后,她手动删除了这条日志,并将追踪程序设为静默运行。
然后,她在任务日志里写下最后一句备注:
“允许释放部分误导信息,引导其误判我方关注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