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杂着大量干扰碎片。
她开始手动筛选。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可疑段落标注并推送给主系统。一次,她发现一段极短的脉冲序列,在连续三次扫描中都出现在相同的时间偏移位置。她暂停播放,放大波形,反复比对。
“这个节奏……”她轻声自语。
负责人闻声走过来。“怎么了?”
“这不是随机发射。”林晚指着屏幕,“它是响应式触发。每次我们的监测设备启动扫描,它就会在特定延迟后释放一次微弱回馈信号——像是在探测我们的反应模式。”
负责人脸色微变。“你是说,它在学习我们?”
“不止是学习。”林晚调出三次扫描的时间戳和对应信号出现点,“它在测试防御系统的盲区。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靠近监控死角。”
实验室里短暂沉默。
“那就反着来。”负责人咬牙道,“我们不主动扫,改用被动监听阵列,布设虚假静默区,引它再次暴露。”
“可以。”林晚点头,“但我建议加上一层伪装信号源。用旧版‘夜影-2’的发射特征做诱饵,看它会不会试图干扰。”
“好。”负责人立即转向通信员,“联系设备组,半小时内准备好三台模拟发射器,功率调至最低档,外形做成废弃电路箱的样子。”
林晚继续盯着屏幕。她将那段脉冲序列单独提取,导入频率关联分析模块。系统运行了几秒,跳出一个初步匹配结果:与某种工业级信号调制协议高度相似,常用于远程操控重型机械。
她记下编号,没说话。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凌晨两点十七分,第一轮场域重建完成。三维模型显示,废墟中几处坍塌的承重墙形成了天然的波束聚焦结构,恰好能将特定频段的信号集中反射至城市东南方向的某个区域。
“这不是偶然。”负责人大声说,“他们利用了爆炸后的建筑形态,制造了一个隐蔽的信号中继通道。”
“而且。”林晚补充,“选择这个地点,是因为它处于三个民用基站的覆盖盲区交界处。常规监测很难捕捉到异常。”
她站起身,走到主屏幕前,用光笔圈出几个关键节点。“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破解编码,而是还原它的行为逻辑。它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消失,受什么条件影响——这些才是突破口。”
负责人看着她,忽然问:“你是不是已经看到了什么?”
林晚没有回答。她的手指轻轻按在太阳穴上,刚才第三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的后遗症还在,眼前偶尔闪过细小的光斑。
但她知道,现在不能停下。
“你们继续推进模拟。”她说,“我留下看着。”
她坐回角落的操作席,端起桌上不知谁留下的咖啡杯。液体早已冷却,她喝了一口,目光重新落回不断跳动的数据流。
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出现一次微弱波动。
她放下杯子,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准备调出追踪程序。
就在这时,主系统发出一声短促提示音。
新数据包已接入——来自城南废墟边缘一处临时布设的监听探头。
波形图开始滚动,初始阶段平稳,五秒后,出现一次极其短暂的脉冲跳跃。
林晚瞳孔微缩。
那个节奏,和她刚刚提取的序列,完全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