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画面闪烁的瞬间,林晚的手指已经按在控制台边缘。她没有抬头看数据流,而是直接调出“夜影-2”模块的底层日志界面。屏幕上的波形跳动了一下,随即恢复正常频率。
她一眼就捕捉到了异常点——清洁机器人启动时引发的电磁谐振,在通风管道金属结构中形成了短暂共振,导致红外扫描刷新提前了1.8秒。这不是系统升级,也不是主动防御机制被激活,而是建筑老化带来的连锁反应。
“队长。”她的声音压得很稳,“原定路径暂停,改用热成像手动校准,绕行左侧塌陷区。”
频道里传来轻微的摩擦声,是队员在夹层内调整姿势。头顶上方的混凝土板确实出现了裂缝,几块碎石刚刚滑落,砸在隔热层上发出闷响。虽然“夜影-2”的干扰场覆盖了大部分震动感应器,但微幅波动仍可能触发二级预警。
“明白。”队长低声回应,同时打出手势。一名队员从工具袋取出微型声波发生器,贴在通风管壁上,启动模拟程序。设备发出极低频的震动,模仿老鼠在管道穿行的声音。监控显示,警报阈值迅速回落至安全区间。
林晚盯着生理监测图。刚才那名操作声波装置的队员心率上升了十二次每分钟,呼吸节奏变浅。她闭眼,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对方脑海中浮现的是三个月前一次失败的潜入任务——队友因误判结构稳定性导致暴露,最终被捕。此刻他正强迫自己冷静,一遍遍回忆训练时的技术流程。
林晚睁开眼,没说话,只是远程调高了该区域的环境噪声掩护等级。“夜影-2”随即释放一段背景杂音,模拟空调机组运转的常态噪音,进一步掩盖细微动静。
六分钟后,队伍穿过塌陷段,抵达服务器走廊前最后一个缓冲节点。天花板夹层的空间越来越窄,他们只能匍匐前进。红外视角下,六个热源紧贴着横梁移动,像缓慢爬行的暗影。
“前方十米,d-7转角。”队长轻声通报,“即将进入静态红外扫描区,间隔十二秒一次。”
林晚立刻核对时间轴。上次扫描结束已有九秒,下一周期将在三秒后开启。正常情况下,他们有十秒窗口通过。
但她注意到,系统刷新频率仍未完全恢复稳定。倒计时走到最后一秒时,扫描光束提前半秒亮起。
“停!”她立刻下令。
光束扫过通道,距离最前方的队员仅差不到半米。所有人静止不动,连呼吸都放到了最低限度。
林晚重新计算节奏。这次扫描周期缩短到了十一点五秒,意味着他们必须卡在第七秒内完成转向,否则将迎面撞上返程光束。
“等下一个周期。”她说,“不要抢。”
频道里一片沉默。谁都知道多等一轮就多一分暴露风险,但他们更清楚,一步错,全盘皆输。
十二秒过去,光束再次熄灭。
“走。”队长低喝。
四人小组贴墙疾行,在第七秒精准拐过转角。最后两人刚撤离原位,光束便重新亮起,沿着空荡的通道扫过。
林晚呼出一口气,手指滑向通讯键:“继续推进,目标服务器门。”
前方是一段垂直下降的检修梯,通往三层设备间。领队率先探身,确认梯子固定牢靠后,其余人依次下降。动作轻缓,未引起任何异响。
落地后,他们迅速靠近服务器室大门。门框四周嵌着细密的压力传感条,门锁则是全新的双因子动态密码系统。
林晚快速翻阅科研团队提供的技术清单。传统破解方式无法应对生物电感应材质,强行破拆会立刻触发全域封锁。
她忽然想起陈锐提到过的“脉冲信号模拟贴片”——原本用于干扰低功率通讯设备,但其输出波形可调节为接近人体静电特征。
“让队员拆开贴片外壳,接入随身电源,调频到3.2赫兹。”她下达指令,“尝试模拟指纹接触。”
频道那头传来轻微的拆卸声。一名队员小心翼翼剥离电路板,重新焊接导线。三次调试后,贴片贴上门侧感应区。
“滴”的一声轻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