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厂区上方,浓雾迅速弥漫,遮蔽视线。巡逻车辆被迫减速,人员分散搜索。
“还有两百米到出口。”队员报告。
就在此时,李哲突然咳嗽起来,身体一软,几乎跪倒。
“撑住!”搀扶他的队员咬牙发力,加快步伐。
最后一段管道坡度陡降,地面湿滑。众人抓着两侧金属把手下滑,落地时溅起大片水花。出口铁栅栏已被提前拆除,外面是一片荒废的绿化带,杂草丛生。
凌晨四点十七分,调查小组全员脱离险境。
林晚看着屏幕上逐渐远离的红点,手指在终端轻敲两下,将刚刚获取的总部坐标分别推送到科研组与市场部的加密文件夹中。
她没有起身。
主控室内灯光微亮,映在她眼底是一片冷静的光。屏幕上,新的监控画面正在加载——废弃数据中心b区的卫星图缓缓展开,建筑结构、电力线路、进出通道逐一标出。
她的指尖停在发送键上方。
只要按下,下一步行动计划就会立刻下发。
这时,通讯面板忽然震动。
一条来自调查小组的紧急备注刚被解密上传:
“李哲苏醒后提到,他在被转移途中听到一句对话——‘原型机数据已经提取七成,足够反向重构核心模块’。”
林晚的手指顿住。
她重新调出科研服务器的日志记录,翻到三天前的一次异常登录痕迹。当时系统判定为低风险误触,未作深究。现在看来,那次访问的时间点,恰好与干扰装置首次全功率测试重合。
她沉默片刻,打开内部权限审计界面,输入一串高级指令。
系统开始回溯所有近期参与调试的技术人员操作记录。
就在她等待结果时,终端右下角弹出一条自动提醒:
【检测到外部Ip尝试解析“动态混淆算法”命名规则,请求源伪装为内部测试环境】
林晚盯着那行字,眼神渐冷。
她没有封锁Ip,也没有上报异常。
而是将这条请求记录单独导出,放入一个新建的加密文件夹,命名为“诱饵流量-A”。
然后她重新看向主屏幕上的数据中心图像,放大其中一处不起眼的通风井。
根据热力模型显示,那个位置的温度常年高于周边区域至少八度。
说明有独立供电设备在持续运行。
她拿起笔,在战术板上画了一条虚线,从通风井延伸至地下二层某个封闭区域。
笔尖顿了顿。
写下三个字:
“藏得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