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角微热,但她清楚这次使用值得。
“接下来,我要你们每天提交两次简报。”林晚打开系统日程模块,“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晚上六点,三次加密晨会。每次必须包含两项内容:当前风险预判,以及对应预案。”
她在界面上设定提醒规则,三方负责人的账号同步收到通知。
“另外,我在系统里设了‘红阈值预警’。”她继续操作,“当某一类异常数据连续触发两次以上,自动推送警报到你们的终端。不需要层层上报,直接启动应对流程。”
科研代表点头:“这样能节省至少二十分钟响应时间。”
“每一分钟都重要。”林晚说,“他们已经在观察我们。如果我们反应变快,他们会调整策略;如果我们变慢,他们会加大攻击强度。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猜不透我们的节奏。”
市场负责人问:“那我们对外怎么说?总不能一直保持沉默。”
“继续保持正常信息发布。”林晚回答,“该宣传的项目照常推进,不要露出紧张迹象。越平常,他们越难判断我们是否发现了什么。”
调查联络员合上笔记:“也就是说,我们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不是装。”林晚看着他,“是我们确实还没掌握全部真相。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他们以为我们还在原地踏步,而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布局反击。”
她最后调出“深瞳计划”的进度面板,在中央位置添加三项任务标记:技术反制原型开发、舆情防御素材整合、跨境中介渠道溯源。每项任务下方绑定责任人和截止时间。
“你们现在回去,立即执行。”她说,“有任何问题,直接找我。不再经过中间审批。”
三人起身,各自带走自己的终端。科研代表临出门前回头问:“如果发现更深层的信号嵌套,我能直接启动反向追踪吗?”
“可以。”林晚说,“只要不暴露主服务器位置,你可以尝试诱导对方暴露更多代码特征。”
市场负责人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万一他们针对我个人发起攻击?比如爆料旧项目的问题?”
“准备好回应模板。”林晚看着她,“每个人都有过去。关键是你有没有应对的底气。我相信你能处理好。”
调查联络员没再提问,只是点了点头,跟着离开会议室。
门关上后,林晚没有动。她重新调出七家异常企业的原始申报记录,逐条比对发票编号、开户行信息和物流单号。其中有三家共用同一个代理服务商,注册地在东南亚某群岛,表面经营进出口咨询,实际股东名单模糊不清。
她把这家服务商的信息拖入“深瞳”数据库,设定为“重点关注对象”。系统自动关联出过去半年内与其有过交易往来的十五家企业,其中八家近期出现订单取消或资金异常流动。
林晚在备注栏输入一行字:“共用通道可能存在隐蔽控制机制。”
她刚按下回车,主控屏突然弹出一条静默提示:非洲东部节点的数据请求频率提升百分之十五,持续时长超过三分钟,未携带有效认证标识。
她立即放大该区域流量详情,发现请求包伪装成气象数据更新,实则夹带一段加密指令片段。内容尚未解析完成,但传输模式与之前两次渗透完全一致。
林晚调出“红阈值预警”界面,在弹出的确认框中勾选“立即通报三方负责人”。系统显示消息已发送,等待读取。
她没有关闭监控窗口,而是将座椅前移,双手放在终端两侧。屏幕上的数据流不断滚动,新的请求包仍在持续接入,节奏稳定,像是某种无声的倒计时。
她的指尖轻轻敲击桌面,目光锁定在那段未解密的指令上。
解析进度条缓慢推进,数字跳动到百分之六十七时,突然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