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十七分,那三家观望的媒体相继转发。
十三点五十五分,直播系统完成最后调试。参与测试的三十家机构全部就位,用户报名人数突破八万。
两点整,直播开始。
镜头切进临时搭建的测试中心,主持人简洁说明规则后,大屏同步显示三项实时数据流:系统响应延迟、运算误差率、稳定性评分。每一项都来自不同测试源,颜色区分明确。
前三分钟一切正常。随后,第一波用户测试结果上传,误差率稳定在12.3%以下。
弹幕开始滚动。“比我预想的低”“这数据是真的?”“上次他们可不敢这么干”。
林晚坐在主控室,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她盯着热词榜,看到“透明测试”冲进前十,而对手相关的关键词仍停留在零星几个负面话题上。
突然,一条新动态跳出——某知名打假博主发布长文,标题为《三年内八次造假记录:某些自媒体是怎么带节奏的》。文章配图正是市场团队整理的对比图集。
不到五分钟,该博文被大量转载。社交平台上,“打脸合集”成为热门话题。原本质疑联盟的声音开始转向:“原来一直被误导的是我们?”
林晚拿起通讯器:“释放录音片段。”
三点零七分,直播画面插入三十秒插播视频。科研组长那句话响起时,弹幕瞬间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密集回应:“他说得对,谁不会怀疑呢”“至少他们在思考”“这才是人该有的样子”。
三点十八分,最终汇总结果显示,系统在高负载环境下仍保持98.7%的有效响应率。直播结束前,主持人宣布:所有测试原始数据将在二十四小时内开源。
林晚关闭直播回放窗口,转而调出全局舆情图谱。代表信任度的蓝色曲线从上午开始稳步爬升,目前已超过警戒线,进入安全区间。对手控制的水军账号活跃度下降近七成,多个核心传播节点出现断连。
她摘下耳机,换上新的监听设备,接入下一阶段待命频道。
侧屏闪过一条提示:三家曾拒绝“创新孵化基金”合作的企业已确认联络,正在准备提案原件交接。
林晚看了眼时间,下午三点二十六分。她按下通讯键,声音不高:
“下一步,按计划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