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响起,测试机温度瞬间飙升。
“快断电!”科研组长扑向主机开关。
系统停机后,硬盘数据几乎全毁。整个实验室陷入沉默。
一名研究员低声说:“它防住了。”
科研组长靠着墙慢慢滑坐到地上,双手抱头。其他人也都低着头,没人说话。
林晚站在原地,看着那台冒烟的测试机,又看向科研组长。她知道他在想什么——对方不仅预判了他们的攻击路径,还设好了陷阱,等着他们一次次撞上去。
她闭上眼,第三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这一次,她不再看团队的整体情绪,而是专注凝视科研组长的双眼。就在意识接触的瞬间,她捕捉到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不是关于技术方案,而是一种直觉式的质疑:**如果它防外不防内呢?**
她睁开眼,声音很轻:“你说,它这么严密防护外部入侵,有没有可能,内部更新通道反而成了盲区?”
科研组长抬起头。
“我们一直试图从外面破解。”林晚走到主控台前,快速调出“影流x”的固件更新日志,“但它总得接收升级指令吧?只要有一次合法更新入口开放,我们就能把干扰程序伪装成补丁,送进去。”
“你是说……嵌套注入?”科研组长缓缓站起。
“对。”林晚点头,“不在外部硬攻,而是让它自己把漏洞带进来。我们在干扰程序里加入电压扰动触发机制,等它在内部解密时,同步施加外部震荡——内外夹击,打破它的稳定循环。”
科研组长盯着屏幕,忽然伸手调出一个隐藏接口文档,“这里有个自动校验通道,用于远程推送安全补丁。权限很高,但从未被激活过……如果这是预留的更新入口,那它必须默认信任来自特定服务器的数据包。”
“那就伪造一个。”林晚说,“我们不需要破解它,只需要让它在执行正常流程时,恰好遇上一次‘意外’的电力波动。”
命令下达后,整个团队重新投入编码。有人负责重构数据包结构,有人编写微型干扰模块,科研组长亲自设计触发逻辑,确保干扰信号与系统解密节奏完全同步。
林晚守在一旁,每隔一段时间就扫视一次团队成员的状态。当发现有人注意力涣散时,她会轻声提醒下一步关键节点;当某人提出疑虑,她便用一句简洁判断稳住方向。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
凌晨五点十分,最后一段代码完成编译。
测试机重新启动,新的反制模块被封装进模拟更新包,通过虚拟信道发送。
五点十四分,系统开始加载。
五点十六分,“影流x”进入解密流程,外部电源按预设节奏开始微幅震荡。
五点十七分,监测屏上跳出第一轮测试结果——运算误差上升至12.3%,系统稳定性评分跌破阈值。
“再来一次。”科研组长声音发紧。
第二轮、第三轮测试接连完成,误差率始终保持在12%以上,“影流x”的核心算法出现明显紊乱,无法完成闭环验证。
实验室里有人猛地站起身,又不敢大声欢呼,只能用力握拳。
另一人转头看向林晚,眼眶发红。
科研组长靠在椅背上,长长吐出一口气,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
林晚站在控制台前,指尖轻轻划过屏幕,将最终报告保存为S级加密文件。她没有立即上传,也没有通知其他部门。这一刻还不属于发布,只属于这支熬过漫长黑夜的团队。
窗外天色微亮,晨光透过百叶窗照在未关闭的服务器指示灯上,一明一暗,如同呼吸。
她拿起终端,准备写下第一句汇报正文。
科研组长忽然开口:“等等。”
林晚停下动作。
“我们确认一件事。”他的声音很轻,却格外清晰,“这个反制模块……真的只是用来防御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