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一条加密信息从外部接入。发件人身份未明,但信号经过联盟认证通道二次验证。内容是一段压缩文件,标题为“蜂巢-02测试日志片段”。
她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先检查传输路径。文件经三级跳转,最终源头指向一个已被注销的测试服务器,注册信息为空白。但文件内部嵌入了一段校验码,与三个月前某次内部会议记录的加密方式完全一致。
那是只有核心成员才知道的技术协议。
林晚深吸一口气,启动隔离沙箱运行文件。解压后跳出几页残缺文档,其中一页标注着“Lw系列实验体响应效率对比表”,另一页则是“认知干预成功率与目标年龄层相关性分析”。
她的名字缩写再次出现。
但这一次,表格中的“Lw-01”已被划去,旁边手写备注:“替换为Lw-03,原体不可控。”
林晚盯着那行字,指尖微微收紧。
他们不仅知道她的存在,还在调整实验方案。而所谓的“不可控”,意味着她已经脱离了他们的预期轨道。
这才是他们全面反扑的真正原因。
她迅速将文件转交科研组,要求比对现有“蜂巢”模型差异点。同时通知市场组,提高对“内部爆料”类内容的审查等级,任何未经核实的信息一律冻结转发。
主控屏右侧,信任指数曲线再度波动。这次跌幅更大,持续时间达四十三秒。系统报警提示:多个合作媒体平台出现访问延迟,部分直播信号中断。
林晚立刻调取故障节点地图,发现受影响区域集中在东部数据中心集群。那里承载着联盟三分之二的对外服务流量。
她拨通运维组专线:“检查物理线路,排查是否有人为切断。”
“已经在查。”对方回应,“但初步判断更像是远程协议劫持,我们的认证密钥可能被破解了。”
林晚闭了闭眼。
对方不仅掌握了“蜂巢”的运作逻辑,还渗透进了基础设施层面。这场反扑,早已不止于舆论和产品竞争。
她重新坐回调度席,双手交叠置于控制台边缘,目光扫过不断跳动的红色警报框。应急系统已在她的指令下悄然升至临战状态,各部门进入二级戒备,资源调配权限部分下放。
她没有下达最终作战令。
她在等。
等所有人自己意识到,这场对抗已不再是市场份额之争,而是生存底线的较量。
主控屏中央,新的数据流正在汇入。一条来自西部城市的合作商户上传了用户反馈视频:一位老人拿着联盟终端,讲述它如何帮他联系失联多年的女儿。画面粗糙,声音断续,但情感真挚。
视频刚发布两分钟,评论区已有十几个账号开始刷屏:“剧本”“演得太假”“又是收钱的老套路”。
林晚看着那些重复句式、雷同语气的留言,轻轻抬手,在权限终端输入一行新指令。
下一秒,所有正在发布负面评论的账号突然失去操作权限。系统自动标记其设备指纹,并反向追踪登录历史。
其中一个账号的最后登录地点,显示为星纬科技附属研发中心三号楼。
林晚盯着那个地址,指尖缓缓滑过屏幕。
他们不再掩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