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寄送设备,邀请他们做全程直播评测。”
“包括那个写万字檄文说我们造假的程序员?”
“尤其是他。”林晚看着时间,距离“深瞳”的发布时间还有四十分钟,“让他知道,我们不怕质疑,怕的是没人敢问。”
八点五十七分,那位程序员在直播间拆开新寄到的设备。他一边调试录屏软件一边说:“这次他们要是敢删我评论,我就直接扒源码。”
九点零三分,他的直播间人数突破十万。
林晚此时正站在主控屏前,注视着三条并行上升的曲线:公众信任指数、真实用户参与度、独立媒体引用频次。中间那条最陡峭——正是来自普通用户的自发传播链。它的波动不规则,有时突然跃升,有时停滞几分钟,但整体方向明确向上。
耳机里传来市场组的通报:“‘棱镜观察’刚打来电话,说他们连夜核对了数据,明天早间会发系列报道。标题暂定:《算法牢笼:谁在替你决定相信什么》。”
林晚轻轻应了一声,视线没有移开屏幕。
就在此时,右下角一个小窗口跳出提示:某社交平台热搜榜第十二位,出现一条新词条——“蜂巢项目内部员工爆料”。点击进入,是一段录音片段,内容模糊,只能听清几个词:“测试周期”“情绪干预”“不能对外说”。
她眯起眼。
这不是他们放出去的消息。
“查发布源头。”她低声命令,“隔离该账号所有互动关系链,十分钟内给我画像。”
手下迅速执行。三分钟后,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账号注册于三个月前,Ip经过四级跳转,但最后一次登录设备指纹显示,曾接入过星纬科技的内网测试环境。
林晚缓缓坐回位置。
对方开始出招了。不是压制,而是反向制造混乱。用一段真假难辨的“爆料”,混入他们刚刚建立的真实叙事中。
她摘下耳机,换上另一副加密线路的耳麦。“通知所有合作渠道,接下来二十四小时,任何自称‘内部人士’的信息一律不予转载。我们只认实证,不接流言。”
然后她重新连接市场组。“把那位程序员的直播推到首页推荐位。告诉他,我们不开除任何说实话的人,哪怕他说我们坏话。”
“他已经说到散热模块有问题了。”
“让他继续说。把我们的工程日志开放一部分给他看。”
命令传下去后,房间里安静了几秒。有人小声说:“他们在搅浑水,我们却让更多人进来骂自己?”
林晚看着大屏上那条仍在攀升的信任曲线,轻声道:“水越浑,真话就越显眼。”
九点五十八分,“深瞳”的文章正式上线。标题比预告更锋利:《我们找到了操纵舆论的代码》。文中详细列出了资金流向、服务器部署位置和技术模型结构,并附有一段无法否认的时间轴对照——过去半年七次重大舆情事件,均发生在“蜂巢”系统激活期间。
十分钟内,文章被转发超过五十万次。
林晚的目光扫过各平台情绪监测图。愤怒值上升,但指向明确——不再是针对联盟产品,而是对幕后操控者的质问。
她拿起笔,在平板上写下下一步指令:扩大素人覆盖范围,加入农村地区使用者案例;协调客服系统,实时收集用户反馈并转化为可视化数据图谱;准备应对下一轮技术反扑。
笔尖停在最后一行。
她忽然抬头,看向主控屏中央那条最核心的趋势线。原本平稳上扬的公众信任指数,在一分钟前出现了微小凹陷。跌幅不到百分之二,持续时间仅十七秒,随后又恢复上升。
但她知道,那是“蜂巢”再次出手了。
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未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