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档中标记出“可说—慎说—禁说”三级分类,并附上修改建议:用“外部干扰源”替代具体频率描述,以“特定群体测试反馈”代替原始样本来源说明。
十分钟后,修订版发送至双方邮箱。
不到五分钟,市场负责人发来确认:“按照新边界调整后,核心信息仍能传达。我们会在今晚完成首轮物料打包。”
林晚点头,签署《首轮舆论反击执行预案》初稿,设定自动提醒:每十二小时接收一次舆情模拟推演报告。
夜色渐深,其他部门陆续熄灯。她依旧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分别显示着两个窗口:左侧是即将发布的科普脚本大纲,右侧是调查小组早前传回的情报副本。
她将“Project”资金流向图与近期网络水军的资金链进行交叉比对。几个离岸账户名称重复出现,时间节点也吻合。
正准备标记重点,通讯提示音响起。
科研组长发来更新:“刚才的模拟中,‘反向共鸣’再次出现,强度提升百分之十二。我们怀疑这不是漏洞,而是某种潜在反馈机制正在形成。”
林晚盯着这条消息,没有立即回应。
她切换界面,调出市场团队刚刚提交的传播日程表。第一波信息发布定于明早七点,覆盖主流社交平台与行业媒体。
她点下确认键,画面跳转至实时监控面板。城市地图上,十几个红点静静闪烁,其中三个与赵铭掌控的项目基地完全重叠。
她的手指轻轻落在回车键上方。
终端突然震动了一下,新的警报浮现在角落——某匿名论坛出现一篇长文,标题为《所谓“防护技术”,实为新型精神控制试验》。发布时间:一分钟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