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成像画面里,那道被移走热源诱饵的角落空荡无声。林晚盯着屏幕边缘的一帧波动——空气扰动残留值略高于基准线,说明有人在那里停留超过二十秒。她没说话,手指在控制台轻点三下,切断了监听器的主动信号发射。
通讯频道安静了几秒。
“撤。”她的声音很轻,却直接传入前线耳机,“所有设备进入休眠模式,原路线返程,不要碰任何遗留物。”
组长应了一声,三人开始后退。动作缓慢,贴着墙根移动。通风竖井的金属梯传来细微摩擦声,被系统自动过滤成背景噪音。
林晚调出量子信道加密界面,将最后一组数据包压缩打包。坐标、建筑结构图、巡逻周期、电力切换规律,全部嵌入六十四位动态密钥中。发送指令弹出时,她停顿半秒,确认接收方为联盟核心服务器唯一终端。
传输完成提示跳出来的时候,她已经站起身,走向会议室。
门开前两秒,内部灯光自动亮起。长桌两侧,科研团队负责人和市场团队负责人几乎同时抬头。组长带着两名队员从另一侧通道进来,防护服还没脱,肩部沾着灰。
“他们发现我们了。”林晚把平板放在桌上,推到中央,“不是误判,是主动回收设备。对方在追踪信号源类型。”
科研负责人立刻问:“监听器有没有泄露频段特征?”
“没有。但我怀疑他们手里有解析工具。”她看向市场负责人,“准备启动舆情预案,节奏要比原计划提前。”
市场负责人皱眉:“现在发声明,等于变相承认我们在行动。客户可能会恐慌。”
“不发,才是更大的风险。”林晚说,“他们一旦升级防御,下次再想渗透,代价会翻倍。我们现在掌握的是实打实的基地证据,不是推测。”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她环视一圈,目光依次落在每个人脸上。当视线与科研负责人相接时,她微微闭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对方脑海中浮现的是实验室里的原型机,电路板上几处焊点闪烁红光,旁边标注着“功率不足”。他担心材料不到位,更怕错过窗口期。但眼神深处有种压抑不住的迫切——想用技术撕开一道口子。
再转向市场负责人,她看到的是发布会现场的画面,台下记者举着话筒追问,大屏滚动播放负面新闻标题。她在模拟最坏情况,可手边文件夹已经整理好三套应对方案。
最后看向组长。他的思维很简单:还能打。身体累,脑子还清醒。只要指令下来,随时能再进去。
林晚睁开眼,语气不变:“这不是试探性行动了。我们要做的是全面压制。”
她调出三维地图投影,地下三层的防爆门区域被标成深红色。
“这里有生活区,有独立供电,还有样本储存舱。它不是临时窝点,而是长期运作的指挥中枢。赵铭的人在里面做准备,等的不是躲藏,是反扑。”
科研负责人点头:“我们需要四十八小时。”
“给你。”林晚说,“干扰装置测试必须在这之前完成。我会协调后勤组优先供应你所需的合金模块和冷却元件。”
市场负责人开口:“如果我们对外释放消息,得有个由头。不能说是‘发现秘密基地’,那只会引发混乱。”
“就说我们监测到异常数据流,正在排查潜在安全漏洞。”林晚回答,“措辞要克制,但足够引起注意。重点是稳住现有合作方,别让他们在这时候撤资。”
“审批流程走完要两天。”对方提醒。
“不用走了。”林晚打开权限面板,输入最高级指令码,“我已启动一级响应协议。所有应急资源即刻开放调用,跨部门协作无需报备。”
桌边几个人都抬起了头。
“这意味着什么?”科研负责人问。
“意味着接下来七十二小时,没人需要等批复。”她看着他们,“你们只管往前冲。出了问题,我来担。”
会议室气氛变了。不再是讨论要不要动手,而是怎么打得准、打得狠。
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