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探测装置,前端搭载微型摄像头和信号接收模块。它顺着通风管道缓缓爬行,穿过多段弯道,最终停在一段夹层墙体附近。
实时回传的画面显示,墙体内部嵌有一块金属盒,表面印有编码标签,正不断发出规律性脉冲信号。
“找到了。”技术员说,“这是离线缓存模块,用于存储高敏感数据。”
“位置精准。”林晚盯着图像中的焊缝走向,“用高频振动刀切开,沿着旧痕操作,避免结构共振。”
队员取出工具,设定最低振幅模式。刀尖触碰到墙面的瞬间,轻微嗡鸣响起,像蚊翅震动般不易察觉。
混凝土层被缓慢剥离,露出内部封装盒。它仅有巴掌大小,外壳密封完好,接口处贴有防拆标签。
“没被动过。”组长小心翼翼取下盒子,“应该是定时采集的数据包。”
“每四十八小时提取一次。”林晚分析,“说明他们有人定期来取货。”
她让队员将模块装入屏蔽袋,防止信号泄露。此时,探测器画面忽然出现异常——夹层深处,另一条管道尽头闪过一道微弱绿光,持续不到一秒便消失。
“还有别的设备。”她说,“继续往前探。”
纳米机器人继续前行,拐过最后一个弯道时,信号突然中断。
“被干扰了。”技术员皱眉,“可能是强磁场屏蔽区。”
林晚沉思片刻:“说明里面空间更大,且有独立供电系统。你们现在的位置,距离地下机房只剩一道密封门。”
“门在哪里?”组长问。
“顺着竖井往下,尽头有一扇合金门,外部无把手,需内部解锁。”
“那就只能等他们自己开门。”队员低声说。
林晚没有回应。她调出整栋建筑的电力负载曲线,发现每隔十二小时,园区总闸会有一次短暂波动,持续约十七秒。
“不是故障。”她说,“是有人在切换电源模式。每次切换时,备用系统会接管三秒,安防等级自动降级。”
“窗口期?”组长明白了。
“对。下次切换在两小时后。你们现在找掩体隐蔽,保存体力,等待时机。”
小组退回控制室角落,关闭所有主动设备。林晚在指挥中心持续监控电力数据,同时留意三人的生命体征。
半小时后,一名队员忽然抬手示意。
他指着通风口边缘的一处划痕,那是之前没人注意到的细节——金属表面有几道平行凹槽,像是被某种工具反复刮擦过。
“这不是磨损。”组长凑近查看,“是密码标记。有人在这里记过数字。”
林晚放大画面,仔细辨认划痕深浅与间距。三长两短,中间隔开,再两长一短。
“七、三、五。”她说,“可能是门禁密码的一部分。”
“但也可能是误导。”队员提醒,“如果是陷阱,故意留下线索引我们进去呢?”
林晚沉默片刻,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看向这名提出质疑的队员。
他的担忧真实存在,但并非出于恐惧,而是基于过往任务经验形成的谨慎判断。这种理性怀疑,反而证明他仍处于清醒状态。
“不排除陷阱可能。”她承认,“但我们已经有太多被动回避。这一次,要主动破局。”
她转向组长:“记住,如果门后有埋伏,第一反应不是进攻,而是撤退。我需要你们活着回来。”
组长点头,将屏蔽袋交由副手保管,自己检查了通讯器电量和应急照明装置。
“两小时。”他说,“我们等下一个电源切换。”
林晚看着屏幕上平稳跳动的电力曲线,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每一次敲击都与数据刷新节奏同步,像是在计算时间,又像是在确认某种秩序的存在。
外面天色渐亮,园区边缘传来鸟鸣。但这片废墟内部,依旧死寂。
直到主控屏上,负载曲线出现第一个波动节点。
“开始了。”林晚说。
三人起身,沿竖井向下移动。梯阶锈蚀严重,每一步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