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432.7hz频段存在周期性脉冲发射,间隔精确为三分钟一次,每次持续0.9秒——与主控台接收到的信标信号完全吻合。
“信号是从地下发出的。”技术员确认。
林晚站起身,走到战术推演屏前,调出园区三维模型。她将所有已知线索叠加标注:轮胎印、通风口痕迹、电缆路径、温度异常区、信号源位置……所有信息最终指向b7区核心机房。
她下达新指令:“投放两台微型无人机,通过通风管道进入内部,构建信号场模型。同时,安排第二梯队在园区外围建立临时中继站,确保通讯不中断。”
调查小组回应后开始行动。无人机顺利进入通风系统,缓慢推进。画面逐渐清晰,管道内壁积尘较厚,但在靠近机房的位置,灰尘有明显刮擦痕迹,像是经常有人进出。
就在无人机即将抵达末端时,画面突然黑了一下,随即恢复。林晚注意到,在信号中断的瞬间,频谱仪捕捉到一次极短的干扰波,频率高达8.4Ghz,属于定向屏蔽信号。
“他们有反侦测手段。”她迅速判断,“功率不大,只能覆盖局部区域,说明设备体积有限,可能是移动式干扰器。”
她立即调整策略:“改变无人机飞行路径,绕开主通道,从西侧备用管道进入。同时,让地面人员检查外墙接地线是否被篡改。”
几分钟后,新画面传回。无人机从侧向管道探出,拍摄到机房一角:一台大型设备立于中央,外壳带有冷却管路,表面指示灯规律闪烁。周围堆放着若干金属箱,标签朝外的一面写着“组件-A7”“缓存模块”等字样。
林晚放大其中一个箱子,看清了生产批次编号。她迅速调取联盟内部数据库,比对结果弹出时,她瞳孔微缩。
这批组件,正是三个月前从瑞科仓库失踪的三十七片基板中的五片。
她没有说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稳定。片刻后,她接通调查小组通讯。
“你们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是证据链的一部分。”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传入耳机,“继续收集数据,不要惊动任何人。我们不只要找到他们在哪里,还要知道他们想做什么。”
对方应了一声,正准备推进下一步,前方画面忽然剧烈晃动。
一名队员低声道:“有人来了。”
林晚立刻切换至实时音频。脚步声由远及近,踩在水泥地上的节奏缓慢而沉稳。接着是金属门开启的摩擦声,一道人影出现在走廊尽头。
无人机隐藏在通风口阴影处,勉强拍到那人背影:穿着普通工装,手里提着一个工具箱,走向设备旁的一块控制面板。
他弯腰打开箱盖,取出一把特制扳手,开始拆卸设备外壳。
林晚盯着屏幕,看到他动作熟练,毫无迟疑。这种拆解方式不是普通维修,而是例行检查。
就在这时,那人忽然停下动作,抬头望向通风口方向。
林晚屏住呼吸。
那人没有靠近,只是站在原地,抬起手腕看了眼表,然后低声说了句什么。
由于距离太远,音频未能完整收录。
但她看清了他的侧脸。
下一秒,那人转身走向另一侧控制台,输入了一串密码。
屏幕亮起,显示出一段文字:
“样本处理进度:62%
能量转换效率:78.3%
预计完成时间:72小时”
林晚死死盯着那行字。
她正要下令记录全部界面信息,前方画面突然中断。
通讯频道里只剩一片杂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