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的一部分,负责向多个隐蔽实验区供电。档案编号与N-7无人车发现的齿轮符号属于同一序列。
对方不仅上了钩,还在准备反击。
林晚迅速下令:“所有外围单位保持原定行动,不得变更路线或提速。工程组注意,若再检测到类似脉冲,立即记录波形特征,不要触发反向追踪程序。”
她不想打草惊蛇。现在还不是收网的时候。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运输队完成“检修”,重新启动车辆,缓缓驶入地下通道。监控画面随之切换为内部摄像头视角,昏黄灯光映照着斑驳墙壁,车轮摩擦地面的声音变得沉闷。
林晚盯着那两个红点。一个平稳前行,另一个则悄然贴近,距离缩短至三百米以内。追踪者正在跟紧猎物,却不知自己也成了猎物的一部分。
她取出一支笔,在记录本上画下一条横线,标记脉冲出现的时间点,又在旁边写下“共振风险”。如果对方真打算利用地下网络引发局部异变,那么这次伏击很可能会伴随环境干扰。她必须确保运输队能在不引发大规模塌陷的前提下安全脱身。
耳机里传来技术员的汇报:“第七段隧道内温差升高一点二度,空气流速略有增加,疑似有人为通风迹象。”
林晚眼神一凝。他们在清空隧道,为行动做准备。
她伸手按下广播键,准备通知运输队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手指刚触到按钮,却又停住。
不能急。
如果现在提醒,反而会让敌人察觉异常。她只能相信队员的专业素养,让他们按原计划走完流程。
她转而调出备用方案界面,将三条应急路线逐一检查。其中一条经过废弃排水管,虽然狭窄但结构稳固,必要时可作为突围通道。她在地图上标出几个关键转折点,备注“手动开启闸门”。
外面风更大了。观测站的铁门吱呀作响,她起身将其固定,顺手拉紧兜帽。屏幕上的运输队已进入隧道中段,速度未变。追踪者的红点则停留在入口外五十米处,似乎在等待后续指令。
林晚再次闭眼,尝试最后一次感知。精神力勉强延伸出去,触及那个静止的身影。瞬间,她捕捉到一丝焦躁情绪——“为什么还没收到下一步命令?”
紧接着是一段模糊指令:“等信号中断后再动手。”
她睁开眼,迅速记录。
敌人在等一个时机。而这个时机,很可能与地下设备的运行周期有关。
她调回能量波动图,仔细比对脉冲间隔。前三次分别为四十七秒、四十五秒、四十三秒……正在递减。若趋势不变,下次触发将在三十秒内。
她看了眼运输队的位置。距离最窄路段还有不到两百米。一旦进入那里,逃生空间将大大压缩。
不能再等。
她按下通讯键,声音冷静:“b组,启动预案二,减速靠右,准备转入辅道。”
话音落下,运输车尾灯突然闪烁两下,随即缓缓向右侧偏移。车身擦过墙角,激起一片尘灰。下一瞬,隧道顶部一块松动的混凝土轰然坠落,砸在刚才行驶的路面上,碎石飞溅。
林晚盯着屏幕,手指紧扣操作台边缘。
他们差点就晚了一步。
运输车顺利拐入排水管通道,画面随即中断。林晚知道这是预定安排,为避免信号暴露,进入辅道后所有外部通讯将暂时关闭。
她调出地下传感器阵列,紧盯西北方向的数据流。
脉冲再次出现,这次持续时间更长,达到一点三秒。紧接着,监测系统报警:第七段隧道内壁出现细微裂痕,位移幅度正在扩大。
他们在制造塌陷。
林晚缓缓呼出一口气,将所有数据归档。诱敌的第一步已经完成。敌人不仅确认了假情报的真实性,还暴露了自己的行动模式和部分据点位置。
她拿起记录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脉冲周期逼近临界,敌方即将采取实质性打击手段。反击窗口,正在开启。”
屋外,风卷起沙尘拍打着铁皮墙面。监控屏上,一个红点仍在原地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