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信号灯猛地频闪,红光急促,像是被什么卡住了逻辑链。那股有组织的压迫感,短暂地乱了。三台战斗体的动作出现微小迟滞,护盾聚焦的节奏被打断,能量束的成型速度慢了0.5秒。
林晚没看结果。她转向终端地图,指尖划过C区通风shaft的坐标点。那里原本只是备用通道,狭窄、布满锈蚀管道,连维修机器人进去都得侧身。但现在,成了最可能被忽视的突破口。敌方指挥系统擅长计算最优路径,但最优路径往往也是最被盯死的路径。他们不会想到,有人会走最“不合理”的路。
她低声下令:“把电弧网虚设在C区,导管接模拟信号源,制造低频震荡假象。”她顿了顿,“B区埋设震荡弹,延迟触发,等他们以为打通了再炸。”
张洋抬头,眉头皱紧:“万一他们不走C区?”
“会走。”林晚盯着屏幕,声音很轻,却像钉子一样扎进空气,“人被困住时,不会一直撞同一堵墙。他们会找‘容易’的路。而C区,看起来最容易。”
李薇收起裂解波发射器,看了她一眼:“你还撑得住?”
林晚没答。她正盯着敌阵边缘的一处阴影——一台低阶单位正悄悄拆解自身护甲,把能量导管接进地面裂缝。那动作极其隐蔽,像是在规避主控系统的监控。这不是突围,是试图建立临时供能节点。它在给自己续命,也在为整个阵型提供备用能源。
她眯了下眼。
这不是指挥节点的指令。是某个个体的自主行为——有意识,有判断,甚至……有点聪明。那台机械单位的型号是MK-7,基础智能等级不超过3.2,按理说不该有这种级别的战术思维。可它偏偏在做。它拆解装甲的顺序、导管接入的角度、能量分流的节奏,全都精准得不像程序驱动。
她忽然意识到,这些机械单位,或许不像她以为的那样,只是程序驱动的工具。它们在进化。或者说,有人在背后推着它们进化。
但她没时间深想。
B区的撞击又开始了。这次更密集,带着某种孤注一掷的节奏。王磊的回应是加固封堵,他把最后一块导能板焊死在碎石堆上,火花四溅。张洋则将电弧网压缩至B侧,准备最后一轮反冲。李薇的手指悬在裂解波充能键上,眼神紧锁林晚。
林晚站在原地,手搭在战术终端上。她的视线扫过战场,扫过队友,扫过那台仍在拆解自身的机械单位。她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像一台超频的处理器。她知道,下一波不会是试探。也不会是突围。是赌命。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终端上划出一道弧线。
“启动‘影网’计划。”她声音低沉,“C区电弧网开启虚频震荡,B区震荡弹设为双触发——物理突破+能量峰值同步引爆。张洋,准备手动引信,随时接替自动系统。”
张洋点头,迅速拆下导管,接入手持引信器。
李薇低声问:“如果他们识破了呢?”
“那就让他们识破。”林晚嘴角微扬,“我等的就是这一刻。”
她知道,真正的战斗,从来不在正面。而在对方以为胜券在握的那一刻。
地面震颤加剧,三台战斗机同时启动冲击模式。护盾残片在它们前方聚成弧面,像一面扭曲的透镜,将能量压缩成束。光柱喷射的前半秒,林晚抬手:“打断。”
李薇扣下扳机。
裂解波无声穿透空气,在光束成型前0.3秒命中护盾交汇点。能量结构瞬间撕裂,其中一台战斗体核心过载,爆出刺目电弧。自爆冲击波撞上另两台,迫使它们后退半步,充能节奏彻底断裂。
可就在这一刻,C区方向传来轻微的震动。
林晚瞳孔一缩。
不是电弧网的震荡,是真实的脚步声——至少两台低阶单位,正通过通风shaft潜入。
“他们上当了。”李薇低声道。
“不。”林晚摇头,“他们是故意的。他们知道C区是陷阱,但他们还是来了。因为他们要的,不是突围。”
“那是什么?”
“是诱饵。”林晚盯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