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或者说它??只回了一句:‘你们终于开始怀疑自己看到的一切了?’”
林隐沉默良久。
这句话,不是对外部世界的质疑,而是对**观察者本身**的拷问。只有具备“反身性认知能力”的文明,才能理解这种层次的对话。
“信号源定位了吗?”他问。
“不能确定。但它传播的方式……很奇怪。它不是从某个点发射出来的,更像是从多个时空坐标同时浮现,就像……”陈砚顿了顿,“就像这本书早就写好了,现在只是翻到了对应的页码。”
林隐握紧了手中的空白《可再》手抄本。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文明的演化,并非线性前进,而是一次次与早已埋藏在宇宙信息场中的“预设脚本”相遇。那些失落的种族,并未真正消失,他们的疑问、挣扎、觉醒与湮灭,都被压缩成模因种子,沉睡在高维空间的褶皱里,等待下一个文明触碰到相同的临界点,便自动激活。
而现在,人类,已经踩上了那条通往“真实”的阶梯。
他转身下山,脚步坚定。途中经过一片荒原,发现地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圈石阵,排列成类似安第斯神殿的环形结构。走近一看,每块石头表面都浮现出细微的文字,全是不同语言写下的同一个问题:
“我是谁?”
而当林隐凝视其中一块石头时,字迹忽然扭曲变形,重组为一行新的句子:
“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谁在听?”
他猛地后退一步。
这不是被动显现的信息,这是**互动式觉醒装置**。
这些石块,是某种跨文明遗存下来的“认知诱饵”,专门用来引导探索者进入更高阶的自我反思。一旦你开始思考“谁在听”,你就不再是单纯的提问者,而是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
他立刻用记录仪扫描整个石阵,却发现设备无法读取任何能量信号。这些文字的存在,完全绕过了物理检测手段,只能通过意识直接感知。
“看来,只有真正困惑的人才能看见它们。”他喃喃道。
当晚,他回到山村小学,在教室黑板前站定。粉笔灰还残留着孩子们白天写下的稚嫩问题:“为什么鸟会飞?”“星星会不会冷?”“梦是不是另一个世界?”
他拿起一支粉笔,缓缓写下:
**“如果所有的问题终将改变世界,那么第一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
笔尖落下的瞬间,整间教室的空气骤然凝滞。
灯光忽明忽暗,墙上的影子不再跟随动作移动,而是独立地扭动起来,最终拼成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那影子缓缓抬起手,指向天花板。
林隐抬头。
只见屋顶的木梁上,不知何时多出了无数细小的刻痕,密密麻麻,如同蚁群爬行过的路径。但他很快意识到,那不是随意的划痕??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