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但是必须说明,正经读完小学、中学的读书人,今后做官的提拔速度更快!”
“总镇是要废除科举?”
李邦华问道。
“怎么可能废除?”
赵瀚解释说,“现阶段的法子,只适合小范围。
今后地盘大了,肯定要恢复科举。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一个读书人,先小学毕业,再中学毕业,就可参加一府之科举,相当于如今的道试。
道试录取,便为秀才。
若是学校,或者县镇级衙门,职务出现空缺时,可由知县组织公考,有秀才功名便可参加。
缺多少官吏、老师,便录取多少秀才,而非录取一堆秀才等着做官。”
其实就是县级公务员考试,以及学校招考老师。
庞春来、李邦华对视一眼,都在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
秀才功名就能参加公考,恐怕并不一定受欢迎。
因为所谓公务员,其实就是古代的吏员,大部分士子是看不起吏员的!
庞春来说出这个顾虑。
赵瀚笑道:“无论文吏、皂吏,只要政绩卓著,便能一直升迁。
士子看不起吏员,一来文吏无法晋升,二来皂吏实属贱役。
只要可以继续升迁,怕有无数秀才争当吏员。
如今不正是如此吗?便是大明举人,在我治下,都愿从吏员做起。”
萧焕问道:“举人、进士也这样?”
“是的,”
赵瀚点头说,“无论秀才、举人,还是进士,我都不会给予任何优免,考上进士我也不会直接放官。
举人有资格参加省级公考,按照公考名次和实际官缺,可以直接做府衙小官,最高可担任县级佐二官。”
“不异地为官吗?”
李邦华突然插话。
赵瀚说道:“必须异地为官,但是省内异地,只要跨府就可以,跨省做小官太不近人情。
当然,升至主官之后,必须跨省调职。”
“进士呢?”
李珂问道。
赵瀚说道:“进士有资格在全国范围内,参加任何一个级别的公考。
但是,依旧不能直接做七品及以上官员,必须先做佐官以锻炼能力。
若在中枢升迁至七品,须外放为知县进行历练,别想着考上进士就能一直做京官。”
众人面面相觑,都为今后的士子感到忧伤,那得卷到什么程度啊?
可大明取士就不卷吗?
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进士都能做官,但好多只是无权无势的闲职。
其中当属京官混得特别惨,京城物价本来就贵,还得自己租房子住,又没能力吃拿卡要。
全靠那点死工资过日子,养活自己都困难,也不知哪年能获得重用。
而赵瀚的改革就是,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一种学历,有资格参加各种等级的公考。
官府缺多少职位,公考就招几个人,没被选上的自己该干嘛干嘛。
你可以先找其他工作,等着下一次公考,不耽误朝廷,也不耽误自己。
赵瀚又说道:“统一天下之后,若是等着做官的读书人太多,还应当设置年龄限度。
七品官做到六十岁必须致仕,五品官做到六十五岁必须致仕,三品官做到七十岁必须致仕。
超过三十五岁,不可再考举人!”
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冗官冗员。
只要你坐上了龙椅,读书人的适应性很强,别搞得太过分就可以。
比如朱元璋,一度废除科举十年之久,天下士子除了骂几句还能干啥?后来恢复科举制,也不是士子骂来的,而是朱元璋自己纠正的。
起因是朱元璋发现科举有弊病,选拔出的官员没有经验,干啥啥不行。
于是废除科举,搞举荐制,举荐出的官员一上任就能做事,等于把培养官员的责任交给社会。
谁知举荐制还不如科举,首先举荐上来的官员良莠不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