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刊评分又不是评委评分。”沈良耸了耸肩:“前年的《花样年华》3.2分,不是照样输给了2.5分《黑暗中的舞者》。”
“去年不就是最高分拿的奖吗?”
高媛媛抱着沈良,鼓励道。
“还有97年的金棕榈影片《樱桃的滋味》,也是当年的最高分。”
“嗯。”
沈良笑吟吟的捏了捏她的鼻头。
虽然脸上笑着,但他心里却不是很乐观。
场刊只是影评人的评分罢了,历史上不乏高分落选的案例。
2018年戛纳金棕榈影片是《小偷家族》,它的场刊评分是3.2。
放在一众金棕榈获奖作品中,3.2的评分其实已经不低了。
但。
当年的场刊最高分却不是它。
而是场刊评分3.8分的韩国电影《燃烧》。
3.8分!
有史以来的场刊最高分!
刷新历史记录却颗粒无收。
其实,沈良的心态如此平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他的预期并不高。
不一定非要金棕榈,能拿第二、第三大奖,也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钢琴师》太政治正确了。
这边。
沈良还在降低预期,那边,国内的网友、影评人、记者们,已经半场开起了香槟。
瞧瞧。
场刊评分第一!
影评人盛赞!
媒体吹捧!
评审团主席欣赏!
踏马的。
这还不夺金?
再过几天,国内第二座金棕榈电影就要来啦!
一些门户网站已经提前‘写好’了喜报的稿子,搜虎、新琅连更换首页横幅的代码都准备好了。
一旦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横幅、喜报立刻拉起来!
接下来几天,关于《小偷家族》的讨论持续火热,不少法国媒体都把它列入了金棕榈奖的最大热门。
然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