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听听”
的厂子,现在直接派人带着介绍信和那份油印手册,上门来“取经”
了!
来的还是隔壁市一家大国企的设备科科长,姓张,态度十分诚恳。
“沈招娣同志,你们的这个《指南》,写得太好了!
我们厂领导看了,惊为天人啊!
特意派我来学习,还想请你去我们厂,给我们的设备员和技术员讲讲课,培训培训!”
我头皮一阵麻。
讲课?培训?我这半桶水怎么讲?难道讲我脑子里有两个博士和一个精灵?
【机会!
扩大影响力!
传播科学(伪)!
】古博士唯恐天下不乱。
【风险极高。
宿主理论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撑系统性授课,极易暴露。
建议婉拒,或仅提供书面材料。
】罗一鸣出警告。
清清则抱着手臂,飘在旁边看热闹:“让你出风头,这下骑虎难下了吧?”
我赶紧摆手,拿出早就想好的说辞:“张科长您太客气了!
这《指南》就是我和厂里老师傅们一起总结的一点经验,上不了大台面。
讲课真不行,我水平有限。
这样,我这儿还有一份更详细点的笔记,您要不嫌弃,可以抄一份带回去参考?”
好说歹说,才把那位张科长送走,附赠了一本我手写的、增加了一些案例的“加强版”
笔记。
但这事开了个头,后续又来了好几拨人。
虽然都被我以类似理由搪塞过去,但“机械厂有个小沈师傅,写了一本神书”
的名声,算是彻底传开了。
连夜大的孙教授都特意找我谈话,手里就拿着那本油印的《指南》。
“沈招娣同学,”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我,“你这本小册子,我看了。
很有意思。
很多观点…直指要害,甚至有点…前。
你是怎么想到的?”
我心里一咯噔,知道碰到真正的行家了。
只能硬着头皮回答:“就是…平时在车间听得多了,瞎琢磨的,又请教了很多老师傅…”
孙教授盯着我看了半晌,才缓缓点头:“实践出真知,不错。
但是,”
他话锋一转,“光有实践不够,理论基础必须打牢。
你很有天赋,不要浪费了。
夜大的课程要认真学,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来问我。”
我松了口气,连忙点头称是。
声名远扬带来了认可,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审视。
我知道,我必须更快地充实自己,让自身的实力,尽快匹配上这份突然到来的“名声”
。
而就在我忙于应付这些新情况时,一个关于小红(盼娣)的、意想不到的新现,悄然浮现。
(第四十八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