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郝吉祥舔着脸上前套近乎道。
王连长不留痕迹地扫了他一眼,心道:“这小子果然不是个省油的灯,难怪营长让我……”然后说了句:“这是个山口谷地,离西边最近的老百姓村庄还有二十多里,咱们这里的地名比较模糊,但我们有自己的军事地理代号。”
他指着前方远处两山之间一个似隐似现的山口笑着说:
“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山口,形似一个趴卧的乌龟,老百姓管它叫‘王八脖子’,所以我们平时也就习惯用这名称呼这嘎达了。”
“王八脖子怎么还有这么奇葩的地名”郝吉祥望着前方黑乎乎的大山,觉得不可思议。
王连长看到三连的新兵到齐了,开始带队向我们连队的驻地走去。
就这样郝吉祥和40余名新兵被分到一营三连,翻过一道小山岗他们跟着老兵们精神料料地迈进连队。
郝吉祥分到了六排18班,班长赵国柱,班中还有新兵张平全,陈志国。
宿舍面积不大一个通铺成l型站居屋内大部分,和郝吉祥所见到的营房差距甚远,有点野战部队风格。
郝吉祥初到这个地方每天就是训练再训练,训练条件也比较艰苦。
零下三十几度低温也会训练得汗流浃背,汗水通常会在武装带的内面上结一层冰。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兵者,应时而练、依令而战。
此时的北疆,已是原驰蜡象、冰封千里。
冬至刚过,进入数九隆冬,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
刘武就带部队适时展开了严寒条件下冬季训练。
严寒是北疆卫士的名片,风雪是雪域雄鹰的品格。
战严寒、傲霜雪、穿林海、过雪原,此次冬季训练正是着眼东北地区低温严寒时间长、地形崎岖复杂的实际,一切从实战出发、一切为打赢担当,把冬季不良天候作为练兵备战的有利契机,作为提高和检验部队战斗力的“磨刀石”“倍增器”,锤炼官兵极寒条件下适应能力、战斗能力和保障能力。
走出办公室,走向训练场,走进深山密林,奔向广阔的北疆大地。这次冬季训练,突出了严寒条件下“走、打、吃、住、藏”演练,让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极寒检验部队训练成效。
刘武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思路;
将战备等级转换、紧急疏散隐蔽、徒步行军、战斗勤务、政工和后装保障、分队战术等课题融为一体;
依托信息平台,打通侦察、打击、保障等指挥链路,围绕使命课题展开层级推演,就重难点问题组织网上异地同步质询和研讨;
突出形成侦、控、打、评、保体系作战合力,在近似实战环境中练指挥、练谋略、练技能、练气魄,全方位在林海雪原中摔打磨炼部队。
刘武可是得到了他爹的真传,当年刘之野就是第一个在部队里搞冬训拉练的人。
这练兵贵在真、难、严、实、快。
冬训中,作业条件基本依托实案构设,倒逼各级指挥员和机关“进入情况”,理解各自作战任务,定下作战决心;
导调中,把各种不利因素往难里设、往高处拔,有的甚至接近极限条件,很多营里的指挥员都说,真的没有想到这次条件这么复杂,发出了“我太难了”的感叹;
徒步行军时,临机改变路线,不走大路,专挑山林小道,迎着风口一步三滑,大雪没过战靴;
指挥所转移期间,不间断下发卫星过顶、道路损毁、火力突袭等情况,随机导调应接不暇。
指挥员、机关和参训官兵反映,从头到尾都有“情节”,稍有不慎即被判“出局”;
以上率下,听令景从,干部与士兵一起顶风冒雪、一起长途跋涉,他们始终行进在一起、战斗在一起。
新兵连的生活是紧张又枯燥的。
主要是军人基本素质的训练,包括队列、紧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