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车马无法通行。
有的边防哨所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蹲的是猫儿洞,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流小溪,天上降大雪,室内雪飘。
夏天官兵们的被子湿漉漉,冬天战士睡觉的体温还不能融化被子上的冰。
燃料缺乏,做饭取暖捡牛粪,甚至是野兽尸骨当燃料。
喝的是从几里外背回来的浑浊冰雪水,吃菜就更困难了,
“春吃粉条、秋吃海带,一年四季啃“梭标”(指竹笋、脱水干菜)”几乎成了常态,有时想喝口青菜汤也很难做到。
昆加哨所由于储存和运输环节的原因,大米开袋已经结块,米粒成粉状,可官兵们每天都在食用着这变质的大米。
查拉哨所是被总部命名的“高原红色边防队”。
驻守在5000多米的边防哨卡,米饭需要特制的高压锅煮30多分钟,即使这样也常常因气压达不到标准而吃夹生饭。
生活的艰难无处不在,连正常的理发都成了问题。
这次刘之野等总部人员到查拉下车步入哨所,远处看着列队欢迎的队伍中有不少的“女兵”,走近一看全是军中男儿。
刘之野便问他们为什么不理发回答是:“理发工具坏了又买不到”。
刘之野闻言暗自落泪,他立即与后勤部联系尽快购置理发工具,派专车送到哨所。
从此军需部门把给边防哨所配发理发工具作为一项保障内容固定下来。
刘之野觉得这一次来边疆防线是来对了,他只是在总部看报告怎能真的了解这里的情况
边防一线部(分)队处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不仅物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精神生活也很差。
这里看电视、电影难,报纸信件一般在一两个月才能看到一次,生活的枯燥艰苦程度与繁似锦的后方形成难以置信的反差。
这些都是边防哨所的真实写照。
总后调研组成员身临其境,亲身经历着这一切,都为边防官兵“常备不懈、戍边卫国、长期吃苦、为民造福”的精神而潸然泪下。
亚东位于高原正南方的群山之中,海拔3000米,延伸至周边哨所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与锡、丹等邻国接壤。
这里山高林密,遍布悬崖峭壁。
当地有这样的说法: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
高原军区边防某团的官兵们日夜守护在这里,用忠诚兑现着对祖国的承诺。
刘之野带领调研组抵达亚东做短暂的休整后,分成几个小组,再次踏上了前往乃、则、瞻等边防点的调研之路。
到了这里兵分几路。
易援朝则和总部的一位摄像师、边防某团战勤参谋为一组,在战勤参谋的引导下,前往卓拉哨所调研。
卓拉哨所不通公路,为了隐蔽前行,凌晨5点天还未亮,易援朝他们就从下司马出发。
车辆沿着亚东沟把易援朝他们送到林区公路的尽头,然后下车沿山谷往上行走。
朦朦胧胧的沙雾笼罩的山谷,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
此时正值夏天,漫山遍野的杜鹃竞相开放,白色、红色、紫色把山谷装扮成的海洋。
雪线以上都是荒凉的银色世界。
卓拉山藏语的意思就是乱石堆放的地方。
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变得稀薄,周围都是覆盖着积雪的乱石堆,道路越发崎岖难行。
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要翻越坡度60度的3个山坡。
举目望去白雪皑皑,分不清哪里是路,只得跟随着他人在齐腰深的雪海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的向前摸索。
脚抬不动了就侧着身子滚,滚不动了手脚并用,匍匐前进。
由于衣服鞋内灌进了雪,加上刺骨的寒风,衣服结成了冰块,裤腿冻成了冰砣,用手一搓布都烂了,可冰块依然没掉。胸口就象塞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