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
林雨记得她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基本上都是两地分居,母亲在京城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姥姥姥爷家。
那会儿,她父亲则在津港的部队里,只有到星期六的时候放假回家一天。
如果父亲周日也下部队,她们也见不到他,就是哥哥搞点简单的饭给她和姐姐吃,林雨记得最常吃的饭就是馒头就古巴白砂。
还经常吃不饱。有时候父亲也带她们下饭馆吃点好的,但记忆中的我从来就不敢撒放开吃。
父亲让你吃,你才敢吃,而且不敢随便夹菜。害怕父亲说自己不懂事。
一般的时候,都是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才敢夹块肉吃。
好像这就是她们家的家规。大人没动筷子,小孩不许动筷子,吃饭的时候虽说没有定量,但兄弟姐妹要互相关照;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甚至不准向父母提出任何包括不合理的要求。
就这一条,林雨执行到大,唯父母之命适从,即便是一些合情合理的事情她都没有敢跟父母亲说过,自己再委屈,也都忍了。
林雨觉得,她们军人的家庭和过去“军f”的家庭倒有一些相近的地方,就是树立绝对权威,要求绝对服从,不许讲理,也没理可讲,若有不服规矩者,棍棒伺候,军法从事。
小时候只要父亲叫你到他的屋去,绝没好事,重则挨打,轻则训斥,他那个屋对于她来说,像“军事法庭”都不为过。
林雨的父亲从小生在南湖大山里的苦家庭,8岁给地主放牛,十岁就去锡矿山跟大人背矿石,15岁参加红军后给xxx当警卫员。
后来在枪林弹雨中带兵打仗。自然形成了他的脾气和做事风格。
他一直在部队带兵打仗,他知道如果他带的兵不能吃苦,或者不服从命令,缺少能力,那么遇到关键的时候,必然会打败仗,部队就完不成任务。
部队流传一句俗语:“慈不掌兵!”客观的讲,尽管人民军队实行的是官兵一致的三大作风,但在战争年代的军f作风在军队里还是存在的。
从小听她的母亲讲,父亲在战争年代,他的下属都怕他动粗。那个时候,官大一级压死人,而且枪是随身带着的。
林雨的母亲生养了她们兄妹六人,她也是红军时期入伍的老军人。
也是无奈父亲的这种天生的脾气秉性和军f作风,也知道他这辈子的脾气秉性是改不了得。
所以母亲就随着父亲任由父亲像部队带兵一样的带着和管理她们。
她们从小要是调皮不听话,只要母亲一说,“回来告诉你们的父亲去!”立马就都乖乖的了。
林雨45年出生的时候,她父亲才30多岁,正是气盛的年纪,在部队里带部队,回家管孩子,她前边的两个哥哥挨打更狠,姐姐倒是没怎么挨骂挨打,原因是姐姐出生后差点夭折,医生说活不了了,是父亲从部队骑马赶到医院,拿枪逼着医生给抢救过来的。
所以小的时候,全家孩子只有她是父母给过过生日的,其他孩子没这待遇。
林雨从小就认为父母有些偏心眼,很不服气。特别是后来生了她妹妹弟弟,老来得子,父母的偏心就有点大了。
但在这样的老军人家庭氛围中,林雨打小就懂的了忍让、坚毅、服从、努力!
特殊的家庭教育使林雨成就了现在的她。二十多岁,她就成为部队医院里的护士长。
当然她的两个哥哥在部队里比她干的更出色,一个当了飞行大队长,一个是正团长,都是中高级军官。
姐姐妹妹也都是部队医院的科室医生,护士。
如果说她们这些老军人家庭里出来的孩子们身上具备什么样品质的话,林雨想“忠诚、责任、担当、坚毅、耐劳、守成”应该是他们这代人身上特有的烙印。
因为部队大院的孩子们的父辈之所以能够在部队带兵打仗,靠的就是吃苦能干的优秀品质才得以在部队长期干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