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新兵集中后,易援朝这帮新兵统一换上了军装,焕然一新。
那墨绿色的军装虽然有些粗糙,但穿在身上却让人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许多新兵的军服显得不太合身,有的太大,有的太小,给人一种滑稽而又温馨的感觉。
脚上的解放鞋是易援朝最不适应的。这鞋码有些大了,走起路来一晃一晃,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
刚开始时,他们常常会被自己的鞋子绊倒,引来一阵哄笑。
但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鞋子不合脚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甚至能够快速奔跑。
这独特的景象成了当时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
闫解旷在收到易援朝来信的两日后,匆匆踏上借来的自行车,风尘仆仆地赶往易援朝插队的公社,却遗憾地发现对方已离去。
他心中五味杂陈,交织着被遗弃的苦涩、背叛的愤懑、莫名的喜悦、难以言喻的郁闷与深深的不快,种种情绪如乱麻般缠绕。
立于尘土飞扬的山脊之上,他凝视着远方,目光空洞而深邃,沉默成了他此刻唯一的表达。
终于,他爆发出一声怒吼,声音穿透了山谷的宁静:“滚吧!别让我再见到你!”
闫解旷,神色恍惚,步履蹒跚地回到了他插队的村庄,他的异样很快被同样来此的闫招娣察觉。
闫招娣匆匆步入男知青的居所,只见闫解旷静静地躺在炕上,一动不动,宛如一尊失去生机的雕像。
她心头一紧,误以为他是得什么病了,连忙关切地询问:“三哥,你这是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见闫解旷还是一声不吭,她又担忧地说道:“哥,您别吓唬我,你但是说话呀!”
闫解旷心里不爽,又被妹妹不断询问,烦躁地道:“想知道,你自己看吧!”说完也不搭理闫招娣,起身扭头就走出了房门。
闫招娣不明就里地拿起信封一瞧,是易援朝的来信,她心下不知怎么了就“咯噔!”一下,忐忑不安起来。
看完信,闫招娣也失魂落魄起来。
读完信件,闫招娣瞬间变得失魂落魄。
谈及他们几人中,谁与易援朝关系最为亲密,答案不言而喻,非闫招娣莫属。
自易援朝踏入这院落以来,他与闫招娣之间的情谊便日益深厚,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佳话。
岁月流转,易援朝愈发出类拔萃,这份变化悄然触动了闫招娣的心弦,让她情窦初开,对待易援朝的态度也悄然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然而,这一切微妙的心绪,易援朝却未曾察觉。
今年年初,他们一起报名上山下乡,其实,闫招娣的岁数完全可以再等两年的。
但是,为了跟易援朝他们在一起,她也坚持报名了今年的上山下乡。
然而,世事难料,闫招娣满腔热忱,换来的却是易援朝的悄然离去。
念及此,她不禁泪湿衣襟,一行清泪悄然滑落。随后,闫解旷心中的怒火愈发难以平息,他决意将易援朝那番“不地道”的行为,以书信的形式,详尽地告知了葛小虎、刘光天以及棒梗等一众同院而来的伙伴们。
此举,恰似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才引发了前文的故事。
…………
刘海中,此人性格鲜明,原剧中便以与易忠海较劲为乐。他嫉妒易忠海比他技术等级高一级,更在大院内积极争取话语权,不甘人后。
但是,自晋升为“小组长”后,刘海中自视甚高,对易忠海的态度愈发轻蔑,视若无物。
他自认为与闫埠贵二人已跻身官身,而易忠海,尽管技术精湛,终究不过是个普通工人,因此在诸多事务上,他均对易忠海不屑一顾,认为其已不配与他们这些“管事大爷”相提并论。
易忠海对刘海中的脾性了如指掌,深知其难以对付,故有意避其锋芒,此举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