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钱财,他决定就亲自到临高去一趟。
亲眼去看看中国人在临高干些什么,估量下自己是不是可以投奔对方。
在他看来本时空的任何军队都不可能是用现代武器武装起来的中国人的对手。
万一中国人居然在本时空的人手里吃了败仗,那他还是干脆断了投奔他们的念头为好。
然而欧洲人的面孔去临高未免太过显眼了,自己一入境就会被中国人盯上。
冒充商人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象一个商人,对这里的贸易一无所知,根本经不起盘问。
兰度考虑再三,决定冒充神父的随员。
耶稣会最近要派遣二名教士到临高去。
陆若华要求增派教士的信件抵达之后,耶稣会先后又派遣了三个人去,但是临高方面对教士的需求有增无减,加上前阶段又有一位神父在黎区传教的时候染病“蒙主召唤”
。
按照临高教会的要求,耶稣会决定再派遣二名教士前往临高传教。
兰度去请求科曼热神父,只说自己对临高很好奇,希望能够随团去看看。
他的要求立刻得到了同意。
于是兰度就成为耶稣会访问团的一员。
春天的阳光,透过窗外竹树丛的间隙,把斑斑驳驳的影子,铺洒在方砖地上。
轻风摇动翠竹,一帘碎影像溪水般来回流淌。
竹子已经全部返青,冬日的枯萎的黄叶正在逐一的褪去。
庭院里一派生机。
书房里的陈设十分简朴,很难想象着是两广总督王尊德的私宅书房。
王尊德此时正低着头在看一封信。
他的打扮装束非常简朴,几乎和一个寒儒不相上下。
王尊德以简朴著称,平日里总是布衣素食,在官场上颇有清正的名望。
这是他的一个门生从京师带回来的一封信。
以他的尊贵和地位,本省的提塘官为他送私信是即方便又快捷的事情,但是王尊德从来不劳动他们的大驾--谁知道东厂有没有看过这些提塘官们捎回本省的私信。
一封京里的私信,内容无非是是家长里短、各种新闻、朝廷中的风向。
原来也不算什么,只是怕给东厂那帮勘磨的太监寻摸出什么“不应”
之言,自己就麻烦了。
信是一位朝廷做官的同年写来的。
而这封信,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忧虑。
引起他忧虑的是信中随带的几封“附启”
。
按照明代官场的习惯,人们写信除了一份正文之外,还有所谓“副启”
。
副启是一种不具名的信,用以请托办事或谈机密事宜。
现在王尊德手里的这封信,也有三封副启。
信得正文照例是些寒温起居的客套话,王尊德草草扫过了事。
第一份谈得是朝廷的消息,他大致看了一遍,谈得是最近朝廷的动向:袁崇焕的前景不妙--一个多月前,朝廷已经派人到广西,缉拿袁元素在藤县的家眷亲属入京。
这位一度很受皇上器重的大员恐怕是难逃诛戮之祸了。
虽然袁元素和自己并无什么交集之处,牵连不到自己头上,但是眼看着他被重用又被逮,心里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他拿起了第二份副启。
这上面的内容是朝廷和建虏和流寇作战的消息。
东面的战事自从朝廷收复遵化之后暂时平静了下来,只是西北流寇的局面一天大似一天,渐有燎原之势。
而且其中陕镇的驿卒、镇兵、军户,“从贼颇众”
。
王尊德看到这里,不由得冷笑一声,心里想这不过意料之中的事情。
镇兵欠饷已经是按年计,至于裁撤驿卒更是败招。
陕西西北是苦寒之地,不比江南和广东这样的膏腴之地,要饭也还能勉强活命。
原来就是苦哈哈半饥半饱的混日子,现在把他们裁掉了,不造反哪里有活路?
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