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官司。
根据政保总署的初步鉴定,胡胖子在所有投奔者中的起评最高,为4a,这自然是因为他不仅放弃了船只和部众,连继续出海的都拒绝了。
其次是施十四等交出全部船只的人,为4b,至于还要保留船只的,就是4c了。
头目们还不知道在嘘寒问暖的背后自己已经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他们的工资怎么发,按什么标准。”
严茗请示邬徳来了。
“你问的是个大问题了。”
邬徳笑道,“督公前几天还在说以前开会的时候一群小资矫情,没把这事定下来,现在出空白了。”
“他那个24级的行政级别什么的?又在会上拿出来了?”
“对,不过现在这套体系争议很大,估计要给枪毙了重新制订。”
行政级别和待遇问题的确是目前继续解决的问题--随着他们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大,土著公职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军队里的土著军官也在增加。
不解决待遇问题,也很难让人安心工作。
“比照工人的待遇标准不行吗?”
“当然,现在的方案就是比照工人等级标准的。”
邬徳说,“但是这个比工人的等级标准难多了,技术水平是硬杠子。
这个缺少评定标准。
为了这事吵得一塌糊涂呢。”
除了评定标注之外,争论的中心点是,到底是待遇跟着职务走,还是级别归级别,职务归职务?在执委会的各级干部里,旗帜鲜明的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待遇跟着职务走,去职就无待遇;另一派则认为这样会造成许多因为各种因素不能晋升长期处于基层的公职人员失去上进心--如果有独立的行政级别的话,起码可以采用“低职、底衔、高行政级”
的方式进行补偿。
正如很多机关里有所谓副处级科员之类的名目。
后者遭遇到的反对声音很大:大家在另一个时空里都见识到了这种行政级别和职务两条线并行所造成的机构中冗员冗官泛滥的结果。
“我也反对这种终身制的行政级别,到时候闹一副厅级厨子,想着就觉得奇怪。”
严茗对行政级别待遇制也不感冒。
“讨论到现在,就把军衔的事情定下来了。”
邬徳说,“很快具体文件就会下来了。
十一个人里面,十个都归属在海上力量部,由陈海阳给他们评级之后按级别发军饷好了。”
军衔牵扯到的问题相对简单,而且优待军人是穿越集团的基本国策。
一旦授衔,在服役期间按照军衔持续享受待遇这条大家并无反对意见。
穿越集团的军衔制度简单的采取了最简单的军官等级制度:将、校、尉三等九级。
现在正式的评级、评衔还没开始,陈海阳综合考虑下来,决定给施十四、林淡等上缴船只正式加入海军的头目以海军上尉的级别待遇,至于其他加入东南亚公司的,他认为这些人既然入股了东南亚公司,就有红利可分。
如果拿一样的工资未免不公,所以只能按照预备役海军上尉的待遇发放工资――按照同等级别的打六折处理。
至于海军计划中的出海津贴之类,也照例不发。
“这个海军上尉的工资是不是低了些?”
严茗看了之后说,“对单身或者小家庭还不错。
但是这伙人可都是拖家带口一大家子。
再预备役打六折……全买粮食未必够。”
“让他们尽快分家。”
邬徳说,“我们的工资标准是按照供养直系亲属的来计算的。
他们还带着一大群子侄亲戚之类的。
这些人我们也要尽快安排工作,这样就能把他们都给分开,免得聚在一块生事。
小孩子到国民学校去的话,吃饭就免费了。
算下来还是富裕的。”
同时在财金省的统一安排下,陆海军开始全面使用流通券发放军饷,而不是过去的用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