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黎寨
第三天,勘探队来到了昌化江中游的一个黎寨,这里就是向导的母舅所在的寨子。
勘探队决定在这里歇脚,打听下面的路程情况,再找个向导。
王伙计对过了黎寨之后的道路就不甚熟悉了。
这个黎寨和慕敏见过的临高的黎寨完全不一样。
如果不是门口的文面的黎族妇女和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还真得很难和本地一般的汉族村落相区别。
这里的村寨很大,将近百余户人家,房屋罗列整齐。
村外的河畔平地尽数开肯成了水田植水稻,不象其他地方的黎族那样种“山栏”
,看得出无论是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都要高出其他黎人一些,
仔细看的话,就是美孚黎的房屋虽然是汉式的,却比汉人的房屋要建造的简陋些。
这里男人都梳一个发髻在脑后,戴耳环,女人用黑白相间的布巾缠头,不分男女都穿一种黑色的对襟无纽上衣。
“美孚黎的来源是挺有意思,”
方敬涵说,“据我看的一些资料推测说:他们很可能是先秦两汉时期最早来海南岛的一股汉人移民的后裔。”
美孚黎的名称也透露出了他们是岛上的后来者,“美孚”
是他们的自称,意思是“住在下路的客人”
,显然他们的到来要晚于其他黎人。
美孚黎在昌化江两岸占有较好的田地,能够种植水稻,不种“山栏”
。
纺织技术也优于其他黎人。
过去的民族学调查中还发现,他们的织布机非常类似汉代的中原的同类机型。
美孚黎的原始公社成分很少,社会差异明显,有祠堂,修族谱,排班辈,宗族间还有矛盾。
叶雨茗说:“那他们一定会说汉语了?”
“两汉的汉语?够呛!”
熊卜佑说。
“这只是一种推测,也可能是大陆上已经汉化的其他民族的后裔。
再说了,人就是真得汉人的后裔,也不见得就会说汉语啊。”
“想不到你对黎族还挺熟悉的。”
慕敏有些惭愧,自己可是标准的黎族,但是论到对本族的认识,远不如这个大学毕业生知道的多。
“这也算是一门课程。”
方敬涵有些不好意思,“专业里要用的东西。
我是学社会学的。”
“这专业听起来很……很厉害。”
慕敏想了半天才想出这么个形容词,“可以搞民族学研究什么的。”
“我们一个专业四个班,每个班四十个人。
一界就是一百六十。
全国开这个专业的本科院校起码也有二三十个,我上哪研究去啊。”
方敬涵一脸苦笑,“所以就――”
方敬涵说着,心里又是一阵隐痛。
全新的开始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忍受了几个月的辛劳之后,他再次发现自己不是主角,穿越团队里人才济济,硕士能编连,博士可成排,海龟无数,连在米国打炮开飞机的衙内都有,自己这号人,到现在还是个基本群众。
最后被作为“废材”
给丢到了勘探队里。
“要不以后你就跟我干吧!”
慕敏大大咧咧的一挥手,“我的黎苗事务办公室缺人。”
“喂喂,老大,你挖人也稍微背着人点成不?”
崔云红笑道,“当我不存在啊。”
“我说的是事实。
就这么办了,回去就办手续。”
说笑着转过河湾,前边山坡上一片房舍,向导道:“前边就是堑对寨了,是我舅舅家。”
言辞中颇为亲热。
望坡跑死马。
虽说黎寨近在眼前,还是足足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这里河水已丰,水很浅,但是清澈见底,岸边满是高大的乔木。
走近了见树枝下都挂着累累的大豆荚。
慕敏大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