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罩着海面,随着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海风渐渐变得温顺。“你看这晨光,”陆沧溟指着东方的海平面,“每天都是这样,从黑暗里慢慢亮起来——就像神的应许,从不会迟到。之前有个实习生总急着在天黑前收工,我说‘你得等风静下来,数据才准’,后来他也学会了‘等’。”
林昴星跟着他一起校准风速仪,指尖偶尔碰到他的手,两人都会默契地避开,却又在目光交汇时泛起微红。那天补测的数据格外精准,回去后她重新调整了项目方案,把“神造风的规律”纳入气候模型。三周后,项目组提交的报告获得了局里的认可,组长拍着她的肩说:“这才是气象研究员该有的样子——懂自然,更懂敬畏。”
从那以后,林昴星成了观测站的常客。她会在周末来帮忙补测数据,把实验室的“智能预警系统”教给陆沧溟;陆沧溟则会在她加班时,送来刚煮的海鲜粥和烤鱿鱼,陪她一起分析海风规律。他们的相处像潮汐与海岸,在定例中慢慢靠近,每一个瞬间都藏着对大海的敬畏和对神的信靠。
深冬的一天,海岛遭遇了罕见的海雾,能见度不足五十米,几艘渔船在近海迷了路。渔民们围着观测站焦急地问“什么时候能通航”,林昴星看着浓雾笼罩的海面,心里也跟着发沉。陆沧溟却拿出圣经,翻到《约拿书》1章,轻声念:“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他召集大家在观测站的空地上祷告,“神既然造了沧海,就知道雾什么时候会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守好观测站,给渔船传递准确的气象信息。”
那天他们从清晨忙到深夜,陆沧溟用老式对讲机一遍遍向渔船播报雾况,林昴星则联系局里协调救援船只。当第一艘渔船冲破浓雾靠岸时,渔民们激动地抱着他们哭,说“是你们和神的保守,让我们活了下来”。林昴星看着身边满身疲惫却眼神明亮的陆沧溟,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原来面对困境时的不安,往往是因为忘了创造沧海的神,忘了祂“将心意指示人”的大能。
第二年春天,“海岛气候适应性”项目顺利结题,林昴星特意邀请陆沧溟参加庆功会。站在领奖台上,她拿着证书说:“这个成果不属于我,属于创造风与星的神,也属于每一个在观测站坚守的人。是神让我们知道,自然的规律从不混乱,只要信靠祂,就能在风浪里找到方向。”
庆功会结束后,陆沧溟在观测站的礁石上向林昴星求婚了。他手里拿着一枚用深海珍珠打磨的戒指,内侧刻着“穹苍之约”四个字:“昴星,神让你我在海风与晨光里相遇,是要我们像祂造昴星与参星那样,彼此相守,彼此照亮。我想和你一起,守着这片海,守着祂的应许,直到永远。”
林昴星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观测站的灯塔下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阿摩司书》9章:“那在天上建造楼阁,在地上安定穹苍,命海水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那天的海风格外温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新人身上,灯塔的光束在海面上划出金色的轨迹,像神亲手描绘的祝福。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观测站,增设了“海洋气象科普角”,既监测海风,也向游客和渔民普及气候保护知识。科普角的墙上挂着两幅经文拓片,一幅是“那创山、造风,将心意指示人”,另一幅是“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有天下午,一群小学生来观测站参观,一个小男孩指着窗外的风浪问:“叔叔阿姨,海风为什么有时候温柔,有时候又很凶呀?”
陆沧溟蹲下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