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只要守住定例就好’,后来他也成了最靠谱的观测员。”
海若忽然明白,自己之前太执着于“控制数据”,却忘了像守着沙堤定例那样,顺应海洋的规律。那天补测的数据格外精准,回去后她重新调整了项目方案,把“潮汐定例”纳入生态保护模型。三周后,项目组提交的报告获得了局里的认可,领导拍着她的肩说:“这才是海洋研究员该有的样子——懂大海,更懂敬畏。”
从那以后,海若成了观测站的常客。她会在周末来帮忙补测数据,把实验室的新技术教给陆雅各;陆雅各则会在她加班时,送来刚煮的姜茶和烤鱿鱼,陪她一起分析潮汐规律。他们的相处像潮汐与沙堤,在定例中慢慢靠近,每一个瞬间都藏着对大海的敬畏和对神的信靠。
深冬的一天,小镇遭遇了罕见的寒潮,近海的养殖网箱被冻裂,渔民们围着观测站焦急地问“什么时候能回暖”。海若看着冻得发紫的渔民,心里也跟着发凉。陆雅各却拿出圣经,翻到《耶利米书》10章,轻声念:“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他召集大家在观测站的空地上生起篝火,“神既然为海立了定例,就不会让寒冬一直持续。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一起修补网箱,等春天来的时候,一定会有好收成。”
那天他们从清晨忙到深夜,陆雅各教渔民们用废弃的渔网编织防寒帘,海若则联系局里申请应急物资。篝火映着每个人的脸,海浪虽然还在寒风里翻腾,却仿佛被“定例”安抚,渐渐变得平缓。海若看着身边认真教渔民打结的陆雅各,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原来面对困境时的不安,往往是因为忘了创造大地的神,忘了祂为万物设立的永远定例。
第二年春天,近海的渔获迎来丰收。渔民们提着装满鱼虾的篮子,来到观测站感谢海若和陆雅各,还在观测站旁立了块石碑,刻上“以永远的定例,用沙为海的界限”。陆雅各走到海若身边,从口袋里取出一枚用海螺打磨的戒指,内侧刻着“定例之约”四个字:“海若,神为海立了定例,也为我们预备了彼此。我想和你一起,守着这片海,守着祂的定例,直到永远。”
海若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观测站的礁石上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耶利米书》5章:“耶和华说:你们怎么不惧怕我呢?我以永远的定例,用沙为海的界限,水不得越过。因此,你们在我面前还不战兢吗?”那天的海浪格外温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新人身上,像神亲手降下的祝福。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观测站,增设了“海洋生态科普角”,既监测潮汐,也向游客和渔民普及海洋保护知识。科普角的墙上挂着两幅经文拓片,一幅是“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另一幅是“雅各的份不像这些,因他是造作万有的主”。
有天下午,一群小学生来观测站参观,一个小男孩指着海浪问:“叔叔阿姨,海浪为什么不会把陆地都淹了呀?”
陆雅各蹲下身,指着沙滩上的浪花线:“因为神给海立了定例,用沙子做界限,浪再大也越不过去。就像爸爸妈妈会给我们定规矩,不是要限制我们,而是要保护我们。神的定例,也是为了保护大海和我们。”
海若则拿出海洋模型,教孩子们认识潮汐规律,还把印着经文的小卡片分给他们。孩子们举着卡片在礁石上奔跑,笑声像海浪般清脆。海若看着他们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迷茫——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承接神的定例,守护祂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