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砚舟恰好路过病房,听到了她们的对话。他走进来,拿起那个陶瓶,仔细看着瓶身上的经文,轻声说:“陈阿姨,您看这陶瓶。苏坭用手抟泥,给它形状,用火烧制,给它硬度。过程中可能会有裂痕,但正是这些裂痕,让它变得独一无二。”他顿了顿,翻开随身携带的《圣经》,指着《约伯记》第十章的后续:“您看,约伯虽然叩问上帝,却没有放弃信仰。上帝造我们如抟泥,不是为了让我们在苦难中毁灭,是为了让我们在试炼中更明白生命的意义——就像这陶土,经过锤炼,才能成为器皿。”
陈阿姨看着沈砚舟,又看了看苏坭,眼底的迷茫渐渐散去。她握住苏坭的手,笑着说:“是啊,我怎么忘了。上帝给我生命,给我陶艺的恩赐,就算病痛来了,这些美好也不会消失。坭坭,你要记得,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像这陶土一样,经得起锤炼。”
那天之后,苏坭开始在工作室里创作一系列以“抟泥造人”为主题的陶艺作品。她将《约伯记》里的经文刻在陶坯上,用不同的釉色表现生命的不同阶段——初生的白,成长的青,衰老的褐。沈砚舟偶尔会在下班后过来,看着她在轮盘前忙碌,有时会帮她递工具,有时会和她聊起医院里的故事——那些在病痛中依然坚守希望的病人,那些为了生命全力以赴的医生护士。
苏坭渐渐发现,沈砚舟虽然是医生,却有着超越职业的温柔。他能看懂陶土里的生命,能理解经文中的叩问,更能在她迷茫时,用平静的话语,给她力量。就像陈阿姨说的,他是上帝派来的“见证者”,见证她在陶艺里寻找生命的意义,也见证她在时光里,慢慢靠近爱情。
第三章离别与生命的回响
初夏的一天,陈阿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她握着苏坭和沈砚舟的手,轻声说:“我要回到造物主的身边了。坭坭,记得把我们的陶艺展办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抟泥造人’的奇妙;砚舟,谢谢你让我明白,病痛不是毁灭,是回归。”
陈阿姨的葬礼过后,苏坭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她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对着满室的陶坯发呆,轮盘上的陶土转了又停,始终无法塑造成形。沈砚舟担心她,每天都会过来,有时会陪她坐在轮盘前沉默,有时会给她读《约伯记》里的经文:“你将生命和慈爱赐给我,你也眷顾保全我的心灵。”
“我总觉得,是我没做好。”这天晚上,苏坭终于开口,声音带着沙哑,“如果我能早点举办陶艺展,如果我能多陪她聊聊,或许她就不会有遗憾了。”
沈砚舟坐在她身边,拿起一块陶土,放在掌心轻轻揉捏:“苏坭,你看这陶土。我们能决定它的形状,却不能决定它烧制后的模样。就像人的生命,上帝给我们时间,给我们能力,却不能避免离别。但离别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陈阿姨的爱,她的信仰,会通过你的陶艺,通过我们,传递下去。”
他将揉好的陶土放在轮盘上,转动轮盘,指尖轻轻按压:“你不是说,上帝抟土造人,我们抟泥造物吗?那我们就把陈阿姨的心愿,刻在陶土上,让更多人看到,生命就算短暂,也能留下永恒的回响。”
苏坭看着沈砚舟专注的侧脸,看着他手中渐渐成形的陶坯,心里的悲伤慢慢散去。她伸出手,握住沈砚舟的手,一起按压陶土。两人的指尖在陶土上相触,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这一刻悄然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