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展示了一份初步的商业计划书雏形,思路清晰,定位高端,既考虑了文化尊严,也兼顾了市场潜力。
院长被她说动了。他看到了技术突破带来的可能性,也认可姜窈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作为研究院的掌舵人,也不希望看到敦煌的文化资源被粗暴开发。
“好!小姜,就按你的思路来!”院长最终拍了板,“总部那边,我去沟通。李经理那里,你不用有太大压力,一切有院里支持。”
得到了院长的强力支持,姜窈心中有了底。
接着,她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她主动邀请了李哲、孙志远副院长,以及研究院内几位有代表性的中青年专家,包括秦漠,召开了一个小型的“技术成果展示与未来发展研讨会”。
在会上,她没有纠缠于商业模式的争论,而是由周韵和马跃配合,全方位、沉浸式地展示了升级后的AI修复技术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他们不仅展示了色彩还原的惊人效果,还演示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虚拟修复预演、病害演变模拟、以及沉浸式VR洞窟体验(仅限于已完全数字化且不影响实体的洞窟)。
精湛的技术、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及对文物保护和研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就连孙志远,在看到AI如何模拟出不同防护方案下壁画病害的发展趋势时,也陷入了沉思,不再轻易发表反对意见。
秦漠则在会上,以壁画修复专家的身份,做了有力的发言。他客观地评价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强调了其在记录、分析、辅助决策和大众传播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明确表示:“科技与传统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翅膀。我们修复师负责‘精雕细琢’,数字技术负责‘宏观掌控’和‘永续传承’。我认为,姜组长带领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他的发言,分量极重,极大地扭转了会场的气氛。
李哲坐在下面,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商业诘难”在对方展示出的强大技术实力和院内逐渐形成的共识面前,变得苍白无力。他试图再次强调投入产出比,却被院长以“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是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的”为由挡了回去。
这场研讨会,成了姜窈一次漂亮的反击。她没有正面冲突,而是用无可辩驳的技术成果和逐渐凝聚的院内共识,巧妙地化解了李哲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