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高澄的议和建议,让萧渊明把他的意见转达给高澄。
夏侯僧辩没敢耽搁,拿到萧衍的回信之后马上起身赶回晋阳。
没想到他途经寿阳的时候,被侯景给抓起来了。
侯景这段时间心里有鬼,派了不少人去四处打探情报。当他得知晋阳那边有人过来跟萧衍接洽之后,料到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提前设好埋伏,等夏侯僧辩路过的时候,直接把他逮了起来。
夏侯僧辩只是个小小的办事员,哪里扛得住侯景的拷问,被吓唬了几下就把前因后果老老实实全招了。
侯景一看要坏事,如果萧衍跟高澄就这样和好了,那我不就尴尬了么?
于是侯景赶紧让王伟动笔给萧衍写了一封奏章,劝萧衍改变主意。
奏章开篇就把高家痛骂一顿,说高澄现在肆虐北土,天怒人怨,前段时间只是侥幸击败了南梁的北伐大军而已,而现在他之所以要急着求和,是因为东魏正受到西魏和柔然的夹击,无力自保,只能暂时向皇上您低头。所谓“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现在正是铲除高澄的最好时机,希望皇上千万不要错过。北魏当年在最强大的时候,依然在钟离之战中被皇上您打得落花流水,现在的东魏跟当年的北魏完全没法比,您岂能在这个时候委屈求和?我知道高澄对我投奔到您这边非常嫉恨,议和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置我于死地。如果我的死能对国家有益,我侯景万死不辞,但只怕千百年后,在史册上留下陛下您的污点。
王伟的文学水平不亚于北地三才,奏章写得文采飞扬。侯景对内容很满意,唯一担心的是奏章被朱异卡住,到不了萧衍手里,于是他又咬牙拿出了三百两黄金去打点朱异。
外来书信奏章能不能被萧衍看到,完全由朱异说了算。按说三百两黄金也不算少了,但朱异看过奏章的内容之后,还是决定把奏章扣下。
毕竟皇上已经决定议和,自己也表示赞同,此时不适合横生枝节。
最气人的是,朱异颇为不厚道,他没有帮侯景办事也就罢了,到手的黄金也没有退回去。
侯景等了好多天都没有等到萧衍的回信,知道有问题,于是又给萧衍写了第二封奏章,表示自己跟高澄之间有深仇大恨,如果南梁跟东魏和好的话,自己就没地方可去了,他申请领兵去再次讨伐东魏,显示天朝的皇威。
这封奏章朱异没有隐匿,送到了萧衍手里。
萧衍有点儿烦,心说侯景这小子明显是不信任我么。他回信到:
“我是个说话算话的人,不可能你打了胜仗就接纳你,打了败仗就抛弃你。现在的情况是高澄主动派遣使者来求和,我也不太想打仗了,仅此而已。至于该进还是该退,国家有正常的制度,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不用费心去考虑这些事情。”
侯景见被怼了回来,还是不甘心,又给萧衍写了第三封奏章:
“不瞒您说,我现在已经准备好了部队和粮草,战马武器也已经齐备,很快就能平定北方,现在就是因为怕师出无名,才打算奉您为主的。如果您真的忍心抛弃我去跟高澄议和,恐怕我最终还是会死在高澄手里。”
这封奏章写其实得有些自相矛盾。前半段有些威胁萧衍的口吻,而后半段又有些装可怜的意味,这很可能是侯景瞎指挥造成的。
萧衍见到奏章之后,真的有些不耐烦了,这次他回信的语气颇为不客气:
“拜托,我可是堂堂皇帝,岂有说话不算数的道理?该懂的道理你应该都懂,以后请不要再写这样的信来烦我了好吧?”
萧衍越拍胸脯说自己不会出卖侯景,侯景心里越没底。他想来想去,决定诈一诈萧衍,看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心话。
侯景很擅长一些坑蒙拐骗的小伎俩,他假造了一封从邺城发过来的信,派一个假使者送到建康。信中以东魏政府的名义,要求用侯景来换萧渊明回国。
萧衍见信之后,完全没看出破绽。
其实如果交换的是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