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和黎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
在此大规模围攻情况下,教员朱德被剥夺红军军事指挥权,临时军事领导人王明博古李德 等人推行“ 左 倾冒险主义”战略,主张在根据地外与敌人决战,导致红军连续作战两个月却未能打破敌军封锁,反而陷入被动。
1933年6月临时中央博古李德又提出“ 分兵作战 ”方针,分散兵力导致战略被动;后期又转为“ 军事保守主义 ”,采取消极防御战术,进一步加剧战局恶化。国民党军采取“ 堡垒主义 ”战术,依托坚固阵地逐步推进;中央苏区经济、物资供应困难,盐铁极缺,外部封锁导致补给线断裂
1933年10月, 博古李德仍令红一方面军主力插入国民党军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
1933年10月22日,红军以3个师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集结于石峡、洵口、湖坊地区,准备突击被牵动之敌。国民党军据碉坚守,红军连攻4天未克。
10月28日,中央红军军委决定组建红7、红9军团。此后,中央红军军委又令红7军团深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企图调动金溪及南城、南丰之国民党军。
11月11日,红7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县城、琅琚和浒湾出击之国民党军的夹击。红3军团驰援,在八角亭东南受阻。
1933年11月12日红3军团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红7军团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红军中央军主力于15日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
11月17~19日在云盖山、大雄关与“围剿”军5个师激战,伤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至此,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红军在北线进攻受挫后,中共临时中央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以制止国民党军的“围剿”。
此时,驻福建省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11个师前往镇压。教员提议,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
直接威胁南京,不可能实现!
中共临时中央军事领导人博古李德拒绝教员的正确建议,坚持关门主义,没有和第19路军结成统一战线,联合反对蒋介石,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1933年12月11日,蒋介石为保障其进攻第19路军的翼侧安全,以第8纵队3个师从黎川向团村、东山、德胜关推进。
12日,该纵队2个师向团村附近红5军团阵地发起攻击。红一方面军急调红3军团、红3、红34师,从东、西两个方向反击。但因兵力不集中,仅击溃其一部,未能大量歼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