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那时候你才懂,我们以为的“弯路”
,或许是别人必须走的路;我们以为的“好建议”
,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看到对方心里真正的渴望。
所以,十年后的你,不要再因为“意见没被接受”
就生气了。
生气的本质,其实是我们把“对方接受建议”
当成了“自己有价值”
的证明,可实际上,我们的价值从来不是“能给出多少正确的意见”
,而是“能让多少人在我们面前感到安心”
。
就像小时候妈妈听你说“今天和同学吵架了”
,她没有急着说“你应该让着同学”
“你不该吵架”
,只是抱着你说“妈妈知道你委屈”
,那一刻你觉得特别温暖,不是因为妈妈帮你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你知道“有人懂我”
。
我们现在能给别人的,不就是当年妈妈给我们的那种感觉吗?
还记得去年你整理旧物时,看到的那本日记吗?里面写着“今天帮朋友提了很多建议,可她好像没听,我有点难过”
。
那时候的你,还没学会和这种“失落”
相处。
但十年后的你,应该已经能坦然面对了吧?你会知道,朋友来找你,是因为信任你,这份信任的核心,是“你愿意听我说”
,而不是“你能帮我解决问题”
。
就像你去看医生,除了想知道“该怎么治病”
,也希望医生能听你说说“这个病让我多难受”
;就像你跟家人分享工作上的成就,除了想得到“你真棒”
的夸奖,也希望他们能听你说说“这份成就背后我付出了多少”
。
人都是需要被“看见”
的,而倾听,就是最直接的“看见”
。
现在的你,或许已经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看过了更多的人和事,可能会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懂怎么解决问题”
,所以更忍不住想给别人提意见。
但请你一定记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剧本,我们不是导演,只是观众,偶尔能给点掌声,就已经很好了。
就像你喜欢看的那些电视剧,里面的主角遇到困难时,你再着急,也不能跳进屏幕里帮他们做决定,只能跟着他们的故事起伏,为他们的成长开心。
对待身边的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能做的,就是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难过而难过,至于故事的走向,该由他们自己决定。
还有啊,十年后的你,也要学会倾听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你因为“意见没被接受”
而生气,其实不只是因为对方,也是因为你自己“付出了心意却没得到回应”
。
这时候,你可以跟自己说:“我的心意是好的,这就够了。
对方有自己的选择,我应该尊重。”
就像你送别人礼物,对方喜欢当然好,不喜欢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送礼物时的那份心意,已经有了它的价值。
不要把别人的选择,当成否定自己的理由。
不知道十年后的你,身边还有多少常联系的朋友?那些当年常来找你“说话”
的人,现在还会跟你分享生活吗?我想,应该还有吧。
因为他们知道,在你这里,他们可以放心地说话,不用怕被打断,不用怕被评判,不用怕自己的“问题”
很幼稚。
这份“安心”
,比任何“正确的意见”
都珍贵。
就像一杯温水,它不能像咖啡那样让人提神,也不能像果汁那样酸甜可口,但在人渴的时候,温水最解渴;在人心烦的时候,倾听最治愈。
最后,想跟你说:人生就像一条河,我们身边的人就像河上的船,有的船会跟我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