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
就像你三十五岁那年,你带的实习生把你构思了半个月的策划案改了几个细节,在例会上当成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你当时没当场戳穿,只是等散会后跟他说“你改的这几个地方挺有意思,尤其是那个活动流程,比我原来的方案更顺畅,不过下次要是觉得我的想法有改进空间,咱们可以先聊聊,一起完善会更好”
。
你没说“这是我的创意”
,可所有人都知道你是项目负责人,而那个实习生后来成了你的得力助手,总说“跟着哥学到的不只是做事,还有怎么做人”
。
你看,十年前的你总觉得“说实话”
是武器,后来才现,有时候“不说破”
是更大的格局。
你当年总念叨“每个人都了解自己,不需要我像个哲学先生一样指出别人的错点”
,其实那会儿你是怕自己的“指出”
变成伤害。
就像你三十岁那年,你最好的朋友跟你说他要跟那个大家都不看好的女生结婚,你差点就把“她跟前男友还没断干净”
这句话说出口。
可你后来没说,只是拍着他的肩膀说“既然决定了,就好好过,以后有啥难处,随时找我”
。
后来他们果然没过多久就分了手,他喝醉了跟你说“其实我早知道她没那么爱我,就是当时不想承认,还好你没戳穿我,给我留了点面子”
。
你当年觉得“不指出别人的错”
是虚伪,其实那不是虚伪,是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该撞的南墙,少了一道都不行。
你与其冲上去喊“别撞”
,不如在他撞疼了之后递瓶药,说“疼了吧?下次绕着点走”
。
对了,你还记得十年前你总纠结的“做坏人要变坏,做好人要比坏人还要坏”
吗?现在的你估计会笑出声吧。
你后来慢慢明白,这里的“坏”
不是心机,是分寸。
就像你三十八岁那年,有个合作方想在合同里埋个坑,你没直接说“你这是耍花招”
,只是把条款一条一条标出来,跟他说“这个条款要是这么写,万一后期执行出问题,咱们俩公司都得麻烦,不如改成这样,责任划分清楚,对咱们双方都好”
,末了还加了句“我知道您是想保障自己的利益,其实我也是,咱们把话说开了,合作才能长久”
。
你没跟他玩心眼,可也没让自己吃亏,这大概就是你当年想不通的“比坏人还坏”
——不是比谁更狠,是比谁更懂怎么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十年前的你总觉得“说假话是为了维护别人”
,其实不全对。
你后来现,真正的维护,是既不说违心的假话,也不说伤人的实话。
就像你妈催你生孩子,你没骗她说“马上就生”
,也没说“我不想生,你别管了”
,你只是说“妈,我知道你想抱孙子,可生孩子是大事,我得跟媳妇商量好,保证生下来就能好好养,您再等等,不会让您等太久的”
。
你看,你没妥协,可也没让她寒心,这大概就是成熟的样子吧。
现在的你,估计早就不会再纠结“真诚还是虚伪”
了。
你会现,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非此即彼。
有时候你得说“这件衣服你穿真好看”
,哪怕你觉得颜色有点土,因为你知道她为了买这件衣服攒了很久的钱;有时候你得说“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下次努力”
,哪怕你心里觉得他确实没尽力,因为你知道他已经够自责了;有时候你得说“我挺好的,别担心”
,哪怕你刚在外面受了委屈,因为你不想让家里人跟着操心。
这些话是假的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它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