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刘晏接替第五琦上任后,深入调研,对盐法进行了大胆改革。
他在坚持官营原则的同时,调整了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改为“官督民产商销”
的灵活形式,政府只掌控购买和批环节,这不仅节省了政府生产和销售成本,还调动了亭户生产盐和商人运销盐的积极性。
他在产盐地设立盐监,负责监督盐户生产和收购食盐,同时鼓励商人参与食盐的运输和销售。
他还奏罢诸道对商人盐舟过境及使用堰埭的加征税,设置十三巡院加强缉查私盐。
十三巡院的官吏们日夜巡查,严厉打击私盐贩子,维护了盐业市场的秩序。
经过他的运作,食盐的生产和流通大大促进,政府所得盐利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从每年的六十万贯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万贯,而百姓却没有怨言。
在常平法改革方面,刘晏先改地方为中央直接经营常平业务,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巡院和驿站,定时上报各地市场信息和农业丰歉情况。
他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情报网络,巡院的官吏们如同敏锐的触角,将各地的物价、粮食产量等信息及时传递到中央。
他将常平品种从传统的粮食品种扩大到了“万货”
,将常平仓改为商业性组织。
丰年粮价下跌时,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歉年粮价上涨时,他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谷贱伤农”
和“谷贵伤民”
的问题,还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恢复了农业生产,为政府增加了商业利润。
在某一年的灾荒中,刘晏及时调拨粮食,在各地设立粥厂,救济灾民,无数百姓因此得以存活。
百姓们在丰收的年份能够卖个好价钱,在灾年也能买到平价的粮食,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他们传颂着刘晏的功绩,将他视为救星。
刘晏深知,人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自安史之乱以来,朝廷经费不足,停止任用全国的一切辅佐官员,只有租庸使能补充官员。
刘晏在分设各道租庸使时,对官吏任用十分谨慎。
他提出优秀的官员须通达事理、精明强干、廉洁勤勉,他认为官员因为有爵位和俸禄,比起利益更看重名誉,而小吏没有升迁机会,往往看重利小胜过名誉,故核查出纳之事只能委托给官员,而小吏只要按照吩咐办事即可。
在这套选拔标准下,他挑选出的数百名租庸使都是刚入仕的精锐人才。
他亲自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传授他们财政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人在他的督促和重用下,统领使务,只求快,因而得以建立功业。
即便有权有势之人想要求职,刘晏也只予以他们高薪却不让他们真正管事,故而他手下人人都恪尽职守,即便在千里之外,也尊奉他的教令如在眼前。
这些人才成为了他改革的得力助手,在各自的岗位上光热,为唐朝经济的复苏贡献着力量。
然而,刘晏的光芒太过耀眼,引来了他人的嫉妒和怨恨。
他的改革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也让一些人对他的权力心生忌惮。
代宗时期,元载、王缙专权,他们贪污腐败,卖官鬻爵,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刘晏对此十分不满,但他深知此时不宜与他们正面冲突,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力维持着国家的运转。
他常常在深夜独自叹息,为朝廷的腐败和国家的命运担忧。
后来,元载因罪被赐死,刘晏参与了审讯。
这本是他为国家除害的正义之举,却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审讯元载时,刘晏秉公执法,毫不留情,这让元载的党羽对他恨之入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
杨炎,这位曾与刘晏同朝为官的人,因元载之事被贬官。
他对刘晏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
杨炎才华横溢,却心胸狭隘,他将自己的被贬归咎于刘晏。
唐德宗李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