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节见状,忍不住问道:“房大人,那么后续如何?殿下是否响应了圣上的号召,班师回国?”
“确实,殿下究竟有何打算,如何定位与大唐的关系?”
众人纷纷附和。
房玄龄面露难色,面对着追问不舍的众人,他不知如何回答,同时又瞥见李二锐利的目光,于是决定暂时欺瞒。
他叹息一声,说道:“唉,殿下并非不愿归来,只是内心尚存些许怨气。”
李二眉头微皱,“至今仍有怨言,此子实为不孝!”
房玄龄摇头,解释道:“并非陛下所想,殿下只是感到委屈,却无人为其伸冤,因此心怀不满。”
“若圣上能够明察秋毫,查清辱杀一案的真相,殿下的怨气或许就会烟消云散。”
侯君集等人听到房玄龄的话,将目光偷偷转向长孙无忌。
辱杀的事件,肯定和长孙无忌有关。
长孙无忌清楚这一点,但无法阻止。
他能怎么办?
李二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如果李恪愿意在恢复名誉后回国,李二当然会考虑调查。
尽管如此,长孙无忌并没慌张,他镇定开口。
“陛下,臣请求彻底调查殿下辱杀一案,臣愿意承担责任。”
大臣们最初听到长孙无忌提出调查的要求,还以为他疯了。
但是,当他提出自己负责时,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意图。
他打算自查,这等于放自己一马,把责任推给别人,这很可能正是李二的想法。
李二绝不可能让太子的东宫地位受到威胁。
只要东宫保持稳定,长孙无忌作为太子的主要支持者,便难以被推翻。
否则,如果李二让其他人正是调查那件事,那么必将引起朝野动荡。
长孙无忌的意图,是为了试探李二的真实想法。
若李二真的让人调查,长孙无忌可能会立即辞职隐退。
李二想了想,最终同意了长孙无忌的请求,不愿对他施加过多压力。
见状,长孙无忌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无论李恪是否返回大唐,他都能保持稳固的地位。
李二接着问道:“关于李恪手下的军队,他有什么意见?”
房玄龄故意表现出为难。
“臣曾试探过殿下,但他总是故意转移话题,明显不想深入讨论。”
他的表情,表面他并不是不愿说出实情,而是还有未知的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