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皮岛上送。
就在东江镇的局势逐步趋于稳定的时候,北京对袁崇焕的取证调查也接近了尾声。
那如小山一般的各种物证,那住满了三司的数十人证,确实把三司的审判官们都累得够呛。
三司审判官们日夜审理,将袁崇焕案的脉络梳理得越发清晰。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内阁将种种证据一一呈上,详细阐述袁崇焕的“罪行”。
一条条的罪行听得崇祯帝脸色阴沉,心中怒火熊熊燃烧,决定亲临三司,他要亲自听听袁崇焕的解释。
崇祯的这个决定,直接把满朝文臣吓坏了,有很多事情都是你知我知大家知,唯独皇帝不能知的。
现在皇帝要亲自去问袁崇焕,万一袁崇焕口无遮拦,破罐子破摔可就坏了大事。
几位内阁大臣赶忙上前劝阻,称陛下万金之躯,不可亲临这等繁杂之地,且袁崇焕罪证确凿,无需陛下亲审。
可崇祯帝却心意已决,冷哼道:“朕倒要听听他如何狡辩。”崇祯帝不顾劝阻,径直前往三司。
当他见到袁崇焕时,目光冰冷如霜,厉声质问:“袁崇焕,你可知罪?”
袁崇焕抬头,眼中满是悲戚与不甘,他深吸一口气道:“陛下,臣所做一切皆为大明江山,虽有失误,但绝无叛国之心。”
“无叛国之心?”崇祯帝气得是七窍生烟:“袁崇焕!枉朕如此信任于你,你说五年能平辽,朕信你,可你是怎样对朕的?聊慰上意耳!袁崇焕,聊慰上意?你一开始就在骗朕!”
袁崇焕无言以对。
(史书原文:宁锦督师缺,廷推袁崇焕。崇焕赴任,陛辞,上召对曰:\"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方略,可具实奏闻。\"
崇焕奏:\"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受皇上特恩,愿假以便宜。计五年而东虏平,辽可复。\"
上曰:\"五年灭虏,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前受其福。\"
崇焕谢恩暂退。时上亦暂慧便殿。
给事中许誉卿面即五年方略,崇焕言:\"聊慰上意耳!\"
誉卿言:\"上英明甚,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崇焕自觉失言。)
崇祯看看低头数蚂蚁的袁崇焕气就不打一处来:“朕如此信任于你,你要银钱五百二十万两,说是足饷可平辽,朕信了你。
朕几乎掏空家底,给你凑了五百五十万两。朕原以为你敢要这么高的饷银,定然是胸有成竹。
可朕万万没想到,你狮子大开口的目的竟然是想让朕知难而退。”
(史书原文:顷之,上再御殿。
崇焕曲奏:\"东虏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结。但皇上甜心封疆,宵旰于上,臣何忍言难!此五年中,须事应手,首先钱粮。\"
上即召户部署事王家祯,令:\"竭力措办,毋致不充于用。\"
崇焕又请器械:\"凡解边弓甲等项,必须精利。\"
上即谕工部署事张纯枢:\"所解各项,颁铸定监造司官及匠作姓名,有不堪者,换查究治。\")
崇祯是越说越来气,牙齿都咬得咔咔响:“你没本事,你直说,你别骗朕,你要银钱,朕怕你不够,还多给你凑了三十万两。
你要精良弓甲,朕把库房都掏空了,满足于你,钱粮满足于你,可你是怎样对朕的?
你还要吏、兵二部官员全部由你经手点任,行,打仗需要自己的人手,你用起来才顺手,朕理解你,只要你能五年平辽,朕答应你。”
(史书原文:崇焕又奏:\"五年之中,事变不一。必须吏、兵二部,俱应臣手。所当用之人,即为选授;不当用者,勿为滥推。\"
上即召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谕以崇焕意。)
“你要银钱,朕给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