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京城半月游的侯世禄,还有一位就是远在陕西的倒霉蛋,新任三边总督杨鹤。
杨鹤明明没在北京,但还是受到北京己巳之变的影响,间接的破坏了自己计划的剿匪局面,最后使自己的剿匪大业功亏一篑。
一个从来没有干过一天地方行政工作的嘴炮,没有当过一天部门领导的言官,被那些阴险狡诈的同僚,强行推到了三边总督的位置。
凭借一介文人,地方管理经验几乎为零的酸儒,想要勘平乱世谈何容易。
被强行上位的杨鹤为了谋求平乱的成功,想按正规的套路去走,肯定是行不通的,要想成功,不得不考虑另辟蹊径。
靠什么收拾残局?
总督杨鹤展开了文官对待战争的逻辑思维模式。
办法无非就是剿抚两策,富有施仁政的含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老祖宗克敌制胜的法宝,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抚是一个温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经略边地的外交策略。
说到底就是一个动嘴皮子的活,出身御史的他,喜欢,也擅长。
剿是一个纯技术性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动刀动枪,生灵涂炭,是仇恨和报复,杀戮与冷血,杨鹤不喜欢,也不擅长。
但是杨鹤知道,安抚需要大量银子和粮食才管用,没有钱粮,一切都是浮云。
好在自己是三边总督,虽说钱粮不足,但九边驻军很多,兵力绝对是足的。
杨鹤也相信,哪怕自己不懂得打仗,但只要自己手下的人马够多,几个打一个总是能打赢的。
杨鹤首先坚定的是剿的信心,虽说自己不懂得兵事,但是自己相信大力可以出奇迹。
为了强化剿的实力,杨鹤开始四处调兵遣将,于是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尤岱、杨御蕃,杨肇基等被杨鹤调往西安集结。
这群家伙因为知道到陕西是为了剿灭那些造反的泥腿子的,所以这些家伙也没有把这剿匪的事当回事。
能轻装上阵的都轻装上阵,能不带的重武器都不带,反正就几个拿锄头的泥腿子而已,过去吓唬几下也就完了。
这几个家伙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一离开驻地,迎来的竟然不是陕西剿匪,而是去北京勤王,这一下玩笑开大了。
杨鹤更是没想到,这忙着调兵遣将的,忙了好几个月,好不容易把人马招集齐,正准备等全到位后就开打,哪会想到北京那边却出了事。
建奴忽然越过长城,逼近京师,陕西三边驻军收到了圣旨,要三边出兵入京勤王。
这陕西的民乱再要紧,哪有北京的皇帝要紧!原本已经理出一点点头绪的杨鹤,只得含着泪,把自己刚协调好的边军派往北京救急,杨鹤一瞬间又成了光杆司令。
如果这个时候杨鹤不管不顾,非要坚持先把陕西的民乱剿平再去救北京,还真有希望把刚刚起来的农民军镇压下去。
可惜老天爷跟给他作了一个对,京城一纸勤王调令,调空了陕西的驻军,陕西的兵力又严重不足起来,这给刚刚兴起的农民起义,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无论是剿还是抚的最有利时机,就这样被白白的错过了,这就为杨鹤最后的剿匪失败埋下了伏笔。
可怜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杨肇基四人,还没走到西安,就收到杨鹤下达的勤王命令。
四人什么重武器也没携带,这会儿收到了勤王的命令,再是心不甘情不愿,也是不得不去。
四人就这样空着手,拍着两个巴掌,带着一身轻装的士兵,踏上了上北京勤王的路。
最倒霉催的是,甘州总兵杨肇基带着队伍还没走到西安,手下参将王国就因为拖欠士兵军饷问题被一名叫李鸿基的把总带着士兵杀死,军队发生了兵变。
杨肇基只能停下来平叛,没有办法去勤王了,陕西派出的四路勤王大军,还没有走出家门就折了一路,最后到达北京的就只有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